中文專書論文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                    出版資訊
1984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 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290 頁 。增訂改版(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10),344頁。
1985沈清松《為現代文化把脈》(台北:光啟出版社,1985)
1985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1987.1沈清松《物理之後 — 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
1989沈清松《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台北:華視出版社,1989),頁64。
1989沈清松《站在時代的轉捩點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
1990沈清松《科技、人文價值與後現代》(台北:社會大學,1990)
1991沈清松主編並序《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1992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1993.00沈清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3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簡體字版,213.3.1), 264頁。
1995沈清松主編並序 《中國大陸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研究發展委員會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1995),
1995.00沈清松主編並序《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1995),
1996.00沈清松《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台灣書店,1996) 
1996.00沈清松《人我交融 — 自我成熟與人際關係》(台北:洪建全基金會,1996) 
1996.5沈清松主編《時代心靈之鑰-當代思想人物系列》(台北:正中出版社,1996526)。
1997沈清松《建構實在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1997沈清松,主編並序《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1997),
1999沈清松,主編並序《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1999沈清松,主編並序《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1999沈清松《亞里斯多德作品選讀 :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台北:誠品, 1999),頁222 。
2000沈清松《呂格爾》(台北:東大書局,2000)
2001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2001.60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6),
2002沈清松,主編並序《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002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003沈清松《科技與文化》(台北:空中大學,2003),
2004沈清松《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台北:五南,2004)
2004沈清松《對他者的慷慨:中華文化、基督宗教與外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2004沈清松,三專章主編並序《哲學概論》簡體(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簡體字版
2004.1沈清松,主編並序《心靈轉向》(原名《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
2005.5沈清松《沈清松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006.20沈清松,審定主編並序,蘇隆德( Ronald de Sousa)原著,馬競松譯《情感的理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2009沈清松譯《中世紀哲學精神》(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9),簡體字版
2012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台北:五南,2012), 414頁。
2014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014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 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
2014沈清松《科技、人文與文化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
2014.6沈清松、楊開煌主編,沈清松並序《中華現代性的探索:檢討與展望》(台北:政治大學出版社, 2014.6).
2016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爾: 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6),
2017沈清松《返本開新論儒學》(貴州:孔學堂書局, 2017),簡體字版
2018.00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
2018.7沈清松、華爾納 《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台北:時英出版社,2018),
2019.10.1沈清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10)。

外文專書論文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專文名稱出版資訊頁書/
字數
1995.12Vincent Shen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Confucianism, Taoism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Chinese and European View, edited by Vincent Shen and Tran Van Doan, Washington :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1995 
2001 Vincent Shen, Xavier Le Pichon, Helène Lai, Bosco Lu, 《死亡與受苦的面對以及人權觀念的出現》La confrontation avec la souffrance et la mort et l’émergence des Droits de l’Homme,  Taipei: Les éditions du Pigeonnier, 2001. (勒皮雄、賴慧芸、沈清松、陸達誠)《死亡與受苦的面對以及人權觀念的出現》(台北 :信鴿法國書店,2001). 
2004 Vincent Shen Wisdom in China and the West,   edited by Vincent Shen and Willard Oxtoby,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2004,  
2005.09Thâm Thanh Tùng(Tsingsong Shen), Sư Tái Sinh Cůa Truyên Thông (傳統的再生)  translated into Vietnamese by Nguyên Tài Thư, Ho Chi Ming City, Nha Xuat Ban Phuong Dong, 2005,  
2008Vincent Shen and Kwong-loi Shun, Confucian Ethic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2008, 11321字

英文期刊論文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         專文名稱                 出版資訊頁數/
字數
1985.6Vincent Shen《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Narratives and Ricoeur’s Hermeneutics  37579字
1988.10沈清松《哲學年刊》〈Tao and Man: Chuang Tzu’s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Man〉6期,(1988.10),頁205-215。22623
1993.04Vincent She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Creativity as Synthesis of Contrasting Wisdoms: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aiwan since 1949”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 43, Issue 2,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April, 1993, pp. 279-287.21552 字
1993.06Vincent Shen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Journal《國立政治大學學報》“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Narrative and Ricoeur’s Hermeneutics”, in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Journal, Vol.48, 1983, pp. 33-49.1991.11, Vincent Shen, “Evaluation on the Confucian Ethics Program of Singapore”, in Bulletin, Vol. 5, No.1, Taipei, pp.11-18.37579
1995.11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Carnap’s Program of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期,(1995.11), 頁1-20。6515字
1996.02Vincent ShenPro Dialogo“Ultimate Real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Nirvana: Salvation in Christianity” in Pro Dialogo, Bulletin 90, Vatican :Pontificium Consilium pro Dialogo inter Religiones, 1996.02, pp. 312-325. 
2000Vincent Shen and Georgette Wang,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East, West, Communication and Theory: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for Asian Communication Theories” in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0, No. 2, Singapore, 2000, pp.14-32.45366字
2001.08Vincent Shen Inter- Religio Bulletin“Metaphor and Concept in Religious Narrative” in Inter- Religio Bulletin, No.39, Summer 2001.08, pp. 3-27. 
2001.12Vincent ShenPeranakan Culturele Vriendenkring  Amstelveen Netherlands“Spirit of Taoism” in Peranakan Culturele Vriendenkring  Amstelveen Netherlands, 2001.10, pp.33-44.  
2002.02Vincent ShenThe Ricci Bulletin台北利氏學社年刊“From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to Politics of Mutual Enrichment” in The Ricci Bulletin, no. 5, 2002, Taipei: Taipei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February 2002, pp.113-125.30066 字
2002.1Vincent Shen Philosoph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Ethical Considerations on Human Cloning” Philosoph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Manila: Philippine National Philosophical Research Society, January 2002, pp. 2-15 
2003.06Vincent She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Some Thoughts on Intercultural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Special Double Issue, Vol. 30, Number 3&4, Oxford: Blackwell, September/December, 2003, pp. 357-372.42839字
2003.12Vincent Shen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Appropriation of the Oth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to Wisdom, Som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Chinese Buddhism”i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December 2003, Vol. III, No.1, pp.43-62.60552字
2006.1沈清松(Vincent Shen) ;譯者 莊佳珣(Chia-Hsun Chuang)《哲學與文化》From Immanent Transcendence to Cross-Bordering in Arts–Metaphor, Narrative and Existence哲學與文化 ; 33卷10期 (2006 / 10 / 01) , P21 – 36 
2006.1沈清松(Vincent Shen) ;譯者 莊佳珣(Chia-Hsun Chuang)《哲學與文化》From Immanent Transcendence to Cross-Bordering in Arts–Metaphor, Narrative and Existence〈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隱喻、敘事與存在〉哲學與文化 ; 33卷10期 (2006 / 10 / 01) , P21 – 3616930
2007Vincent She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tonio S. Cua: A Confucian Junzi”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ume 34 , Issue 2 , 2007. pp. 317 – 3196175字
2007.03Vincent ShenDiogène“Harmonie optimale, enrichissement mutuelle et étrangéisation”,in Diogène, Paris: 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Octobre-December 2007, pp.122-137 45651字
2007.07Vincent ShenFu Je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Studies “On the Nestorian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 Monotheism into China(635-845):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Its Strategies of Strangification”,   Fu Je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Studies, vol. 1, No. 1, (N. Summer, 2007)Taipei: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pp.15-42 68418字
2008.11Vincent ShenDiogenesOptimal Harmony, Mutual Enrichment and Strangification,in Diogenes,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volum 55, issue 4, November 2008, pp.108-12147097字
2009.02 Vincent Shen철학논집 (Soga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Introduction and Re-writing of Aristotle’s De Anima by Early Jesuits in China”,in  철학논집 (Soga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9), Volume 17, Issue null, pp.51-94.69219字
2013.01Vincent ShenLumen“Globalization, the Spirit of Christianit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s—Towards an Ethics of Original Generosity and Strangification”Lumen. Vol.1 No.1 (Jan 2013), pp. 53-74.64097字
2014.06Vincent ShenDao“’Interculturality’ in Lao Sze-Kwang’s and Tong Lik-Kuen’s Philosophies” in Dao: Volume 13, Issue 2 (2014), pp. 267-272. 
2014.06Vincent Shen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In Search of Modernity and Beyond—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Recent 100 Years”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Hawaii: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19-2, pp.153-187. 2012 (copyright 2014). 
2014.06Vincent ShenDao“’Interculturality’ in Lao Sze-Kwang’s and Tong Lik-Kuen Philosophies” in Dao: Volume 13, Issue 2 (2014), pp. 267-272.16791
2014.1Vincent She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From Interpretation to Construction: Guo Xiang’s Ont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40, October 2014, pp.171-188. 
2015Vincent ShenASIANetwork Exchange“Evolutionism through Chinese Eyes: Yan Fu, Ma Junwu and their Translations of Darwinian Evolutionism”ASIA Network Exchange, Fall 2014, volume 22, 1, Published April 10, 2015. pp. 49-60. 
2015.07Vincent ShenStudies on the Eastern Influences of Western Science“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ristotelian Concept of “Substance” into China” (in Chinese), i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Influences of Western Science, Number 5, A Special Issue on Aristotelian Doctrines in China, July 2015, pp.1-24. 
2016 ( 沈清松 ),《哲學與文化》〈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Case of Introducing Darwinian Evolutionism into China〉《哲學與文化》,四十三卷一期(2016), 頁 3-25。40234
2018Vincent She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Daxue: The Great Learning for Universities Today”,i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n-line published first 21.12. 2107. Officially published issue:   17:(2018.03), pp.13–27. https://doi.org/10.1007/s11712-017-9586-250931字
2019.04Vincent She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Desire, Representing Process and Translatability” 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Muse Project, Vol 69, No. 2,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April, 2019, pp. 316-336.60609字

中文期刊論文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        專文名稱        出版資訊          頁數/
字數   
1970.6沈清松《哲學年報》〈形上學奠基之初步與康德的時空論和範疇論〉3期,(1970.6),頁41-47。 
1971.6沈清松《哲學年報》〈形上學建立的起點與方法〉4期,(1971.6),頁10-15。 
1973.12沈清松《哲學論集》〈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哲學理想〉3期,(1973.12),頁181-200。 
1974.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哲學觀〉2期,(1974.4),頁34-41。 
1975.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英文本<形上學>(Emerich Coreth著)〉2卷2期,(1975.2),頁58-60。 
1975.6沈清松《哲學年報》〈重新瞭解士林哲學〉8期,(1975.6),頁22-24。 
1975.7沈清松《鵝湖月刊》〈西洋哲學入門〉1期,(1975.7),頁46-50。7660
1975.9沈清松《鵝湖月刊》〈西洋哲學方法學專欄前言〉3期,(1975.9),頁36-39。 
1977.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象學與解釋學之比較〉4卷9期,(1977.9),頁11-20。23314
1980.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科技發展問題〉上7卷4期,(1980.4),頁36-39。 
1980.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科技發展問題〉下7卷5期,(1980.5),頁30-36。 
1980.10.1沈清松《新天地》〈生生哲學的韻律-對方師東美哲學義諦的一點體認〉復刊1卷2期,(1980.10),頁45-50。 
1980.11Guitton,Jean《哲學與文化》〈布隆德或斯比諾莎〉7卷11期,(1980.11),頁24-27。 
198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學派遺忘了形上學?–形上學的提出、意義與困難〉8卷1期,(1981.1),頁44-47。5355
1981.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研究的對象及其對現代人的意義〉上8卷11期,(1981.11),頁51-54。 
19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西洋當代思潮看中華文化前途〉上8卷2期,(1981.2),頁12-20。 
19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形下與形上〉(一)8卷2期,(1981.2),頁44-47。 
1981.3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對宗教的哲學反省–現代人的處境〉17期,(1981.3),頁109-126。 
1981.3沈清松《鵝湖月刊》〈哲學與國運〉6卷9期,(1981.3),頁3-5。4340
1981.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方法、歷史與存有–一種對比的哲學思考〉8卷3期,(1981.3),頁46-56。20419
198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形下與形上〉(二)8卷4期,(1981.4),頁42-44。 
198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介紹羅光主教對於儒家哲學的看法〉8卷4期,(1981.4),頁22-26。6664
198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西洋當代思潮看中華文化前途〉下8卷5期,(1981.5),頁29-35。 
1981.5沈清松《中國論壇》〈系統理論的哲學意涵〉12卷3期,(1981.5),頁52-54。4096
198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今日研究形上學的困難與新機〉上8卷5期,(1981.5),頁43-45。 
1981.5沈清松《政大哲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從詮釋學看兩者的關係〉12期,(1981.5),頁8-12。7733
1981.6沈清松《哲學年報》〈簡介詮釋學之歷史淵源與晚近發展〉14期,(1981.6),頁7-11。5198
1981.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原始儒家精神在科技時代的意義–方東美先生論原始儒家的時間意識〉8卷7期,(1981.7),頁26-30。10069
1981.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今日研究形上學的困難與新機〉下8卷7期,(1981.7),頁44-49。 
1981.8沈清松《聯合月刊》〈科技對文化的衝擊〉1期,(1981.8),頁31-38。8751
1981.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的方法〉上8卷8期,(1981.8),頁48-50。 
1981.9沈清松《中國論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12卷11期,(1981.9),頁46-51。9328
1981.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的方法〉下8卷9期,(1981.9),頁52-54。 
1981.11沈清松《聯合月刊》〈續談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解除世界的魔咒〉4期,(1981.11),頁100-107。 
1981.11沈清松《鵝湖月刊》〈五四以來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7卷5期,(1981.11),頁6-22。23248
198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對康德先驗哲學的批判〉8卷12期,(1981.12),頁14-20。9914
198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研究的對象及其對現代人的意義〉下8卷12期,(1981.12),頁46-48+53。 
1982.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當代思想方法的語言哲學基礎〉9卷1期,(1982.1),頁13-25。13821
1982.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一)9卷1期,(1982.1),頁50-52。3654
1982.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二)9卷2期,(1982.2),頁121。4598
1982.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9卷3期,(1982.3),頁30-39。18128
1982.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三)9卷3期,(1982.3),頁192。5285
1982.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項[退結]著「中國哲學對人的思考」之主題分析〉9卷4期,(1982.4),頁70-71。 
1982.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四)9卷4期,(1982.4),頁265。4035
1982.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一)9卷5期,(1982.5),頁48-50。3607
1982.5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知識份子與社會反省〉31期,(1982.5),頁110-130。 
1982.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紀念五四談科技與文化〉9卷6期,(1982.6),頁13-20。11362
1982.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二)9卷6期,(1982.6),頁412。3808
1982.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三)9卷7期,(1982.7),頁52-54。4038
1982.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適時以顯道:談治哲學的態度與方法〉9卷8期,(1982.8),頁30-34。8649
1982.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四)9卷8期,(1982.8),頁51-52+56。3384
1982.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一)9卷9期,(1982.9),頁88-90。 
1982.9沈清松《幼獅月刊》〈人文學者在科技時代的文化使命〉357期,(1982.9),頁4-5。3535
1982.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二)9卷10期,(1982.10),頁50-52。 
1982.11沈清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科技時代道德哲學新探:道德基礎、規範與動機〉15卷11期,(1982.11),頁43-57。 
1982.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三)9卷11期,(1982.11),頁48-50。 
1982.12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38期,(1982.12),頁85-91。 
1982.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四)9卷12期,(1982.12),頁42-44。 
1983.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一)10卷1期,(1983.1),頁43-45。3561
1983.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二)10卷2期,(1983.2),頁44-46。3803
1983.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發展對藝術的基本影響〉上10卷3期總號106,(1983.3),頁33-39。 
1983.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三)10卷3期總號106,(1983.3),頁48-51。4618
1983.3沈清松,李耀強、顏永春訪問,程碧惠整理,《政大哲學》〈處境與關懷—訪沈清松老師談當前中國文化的基本問題〉14期,(1983.3),頁6-12。9263
1983.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發展對藝術的基本影響〉下10卷4期總號107,(1983.4),頁26-36。 
1983.4沈清松《鵝湖月刊》〈物理學之後:康德的自然形上學〉8卷10期總號94,(1983.4),頁44-56。 
1983.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一)10卷4期總號107,(1983.4),頁45-48。 
1983.5沈清松《鵝湖月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10卷5期總號108,(1983.5),頁2-20。28199
1983.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二)10卷5期總號108,(1983.5),頁44-47。 
1983.6沈清松《鵝湖月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上8卷12期總號96,(1983.6),頁2-9。 
1983.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三)10卷6期總號109,(1983.6),頁45-48。 
1983.7沈清松《聯合月刊》〈專業教育和通才教育〉24期,(1983.7),頁23。1690
1983.7沈清松《鵝湖月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下9卷1期總號97,(1983.7),頁38-46。 
1983.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四)10卷7期總號110,(1983.7),頁44-47。 
1983.8沈清松《中國論壇》〈性的語言與公共政策〉16卷10期總號190,(1983.8),頁18-22。5380
1983.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四)10卷8期總號111,(1983.8),頁42-45。4527
1983.9沈清松《中國論壇》〈中西科技發展與人文主義〉16卷11期總號191,(1983.9),頁8-12。6891
1983.9沈清松《鵝湖月刊》〈詮釋學的變遷與發展〉9卷3期總號99,(1983.9),頁18-24。9984
1983.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哲學反省利瑪竇在華文化進路〉10卷9期總號112,(1983.9),頁40-46。9980
1983.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五)10卷10期總號113,(1983.10),頁46-48。4236
1983.10沈清松《鵝湖月刊》〈古希臘的科技觀〉9卷4期總號100,(1983.10),頁36-37。3500
1983.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當代科技思潮與反科技運動〉10卷11期總號114,(1983.11),頁28-40。9984
1983.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六)10卷11期總號114,(1983.11),頁58-59。1850
1983.12沈清松《中國論壇》〈從一八四四到一九八四:後期工業社會的異化處境〉17卷6期總號198,(1983.12),頁24-27。5415
1983.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一)10卷12期總號115,(1983.12),頁38-39。2988
1983.12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學報》〈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Narrative and Ricoeur’s Hermeneutics〉48期,(1983.12),頁33-49。 
1983.12沈清松《恆毅青年》〈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台北縣新莊:恆青編輯社1983.12),頁69-70。1975
1984.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二)11卷1期總號116,(1984.1),頁46-48。 
1984.1沈清松《宇宙》〈科技﹑社會與當代哲學〉14卷1期,(1984.1),頁4-8。 
1984.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論意識與身體〉11卷2期總號117,(1984.2),頁12-24。 
1984.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三)11卷2期總號117,(1984.2),頁45-47。 
1984.2沈清松《東方雜誌》〈現代社會與現代哲學〉17卷8期,(1984.2),頁41-43。 
1984.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四)11卷3期總號118,(1984.3),頁54-55。 
1984.3沈清松《聯合月刊》〈積極培養社會﹑人文科學人才〉32期,(1984.3),頁110-111。 
1984.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五)11卷4期總號119,(1984.4),頁49-51。 
1984.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六)11卷5期總號120,(1984.5),頁52-53。 
198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七)11卷6期總號121,(1984.6),頁52-53。 
1984.6莫兆鳳;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墮胎問題討論〉11卷6期總號121,(1984.6),頁15-20。 
198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墮胎合法化之解析與批判〉11卷6期總號121,(1984.6),頁8-14。 
1984.6沈清松《宇宙》〈哈伯瑪斯與巴柏〉14卷6期,(1984.6),頁22-27。 
1984.7沈清松;張惠國;林載爵;鐘麗慧;王岫;李祖琛;黃新華《中國論壇》〈加強推動書香社會的動力〉=〈建立書香社會-突破文化瓶頸〉18卷8期總號212,(1984.7),頁8-33。 
1984.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代哲學與現代社會〉11卷7期總號122,(1984.7),頁2-10+40。 
1984.7沈清松《哲學年刊》〈現代科技與中國哲學〉2期,(1984.7),頁23-39。 
1984.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一)11卷7期總號122,(1984.7),頁53-54。 
1984.7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現代科技與中國哲學〉57期,(1984.7),頁33-54。 
1984.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二)11卷8期總號123,(1984.8),頁52-53。 
1984.9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三民主義的人生哲學〉59期,(1984.9),頁31-74。 
1984.10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胡塞爾論生活世界與理性〉60期,(1984.10),頁87-101。 
1984.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三)11卷10期總號125,(1984.10),頁50-51。 
1984.10沈清松《鵝湖月刊》〈序陳[明福]譯《柯靈烏自傳》 :自傳、思想與方法〉10卷4期總號112,(1984.10),頁28-30。 
1984.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世哲學精神與中國哲學精神的會通:「中世哲學精神」[Gilson, Etinne作]譯序〉11卷10期總號125,(1984.10),頁10-16。 
1984.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四)11卷11期總號126,(1984.11),頁51-52。 
1984.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敘事文之意義問題與呂格爾[Paul Ricoeur]之詮釋學〉上11卷12期總號127,(1984.12),頁30-34。 
1985.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敘事文之意義問題與呂格爾[Paul Ricoeur]之詮釋學〉下12卷1期總號128,(1985.1),頁42-48。 
1985.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五)12卷2期總號129,(1985.2),頁52-53。 
1985.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哲學概論講座(8):政治與哲學〉12卷3期總號130,(1985.3),頁48-54。 
1985.4沈清松、何福田主編《大學教育論文集》〈大學教授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台北: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85.4),頁267-271。 
1985.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際整合與哲學〉12卷4期總號131,(1985.4),頁57-62。 
1985.6韋政通;劉福增;胡佛;黃爾璇;蔡墩銘;沈清松;李鴻禧;林玉体;尤清;江鵬堅《中國論壇》〈對政經兩大風暴的檢討〉=〈談我國民主法治的性格〉20卷5期總號233,(1985.6),頁15-29。 
1985.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對應快速科技發展的道德教育之人類學基礎〉12卷6期總號133,(1985.6),頁31-37。 
1985.6沈清松《哲學年刊》〈老子的溝通理論:詮釋與重構〉3期,(1985.6),頁409-425。 
1985.6沈清松《東海傳習錄》〈結構主義之解析與評價〉4期,(1985.6),頁219-244。 
1985.7郝皙生;祝基瀅;楊維楨;朱柏松;劉幸義;吳炎成;沈清松;王曾才《中國論壇》〈先進國家學術研究的環境與條件〉=〈法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概況〉20卷8期總號236,(1985.7),頁19-38。 
1985.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拉崗的心理分析談孩提的意義探索〉12卷8期總號135,(1985.8),頁23-29。 
1985.10沈清松《中國論壇》〈哲學在臺灣之發展 (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五)〉21卷1期總號241,(1985.10),頁10-22。 
1985.10沈清松;汪琪《哲學與文化》〈傳播研究典範新論〉12卷10期總號137,(1985.10),頁47-56。 
1985.10沈清松《東亞季刊》〈廿世紀初期中歐科技互動典範之探索〉17卷2期,(1985.10),頁32-42。 
1985.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代哲學論衡》序言〉12卷11期總號138,(1985.11),頁70-71。 
1985.11沈清松《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莊子的語言哲學初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1985.11),(國立台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1985.11.3-7),頁97-112。 
1986.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廿世紀初期中歐科技互動典範之探索〉13卷1期總號140,(1986.1),頁22-29。 
1986.3沈清松《大學雜誌》〈科技文明的反省〉=〈科技生根發展與中國的人文主義〉191期,(1986.3),頁11-55。 
1986.5趙雅博;項退結;沈清松;傅佩榮;鄔昆如《哲學與文化》〈[哲學與文化]廿五週年社慶紀念〉=〈在哲學與文化中成長〉13卷5期總號144,(1986.5),頁2-15。 
1986.6沈清松《政治文化》〈中西文化之融合與當代中國哲學〉4期,(1986.6),頁29-41。 
1986.8沈清松;鄭志明《國文天地》〈大學國文問題會診〉2卷3期總號15,(1986.8),頁12-41。 
1986.9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人文主義與文化發展〉83期,(1986.9),頁62-72。 
1986.11沈清松《聯合文學》〈偉大觀念的探索[評M. J. Adler著 ; 蔡坤鴻譯《六大觀念》]〉3卷1期總號25,(1986.11),頁213-215。 
1986.12沈清松《中原文獻》〈儒家思想﹑科技發展與現代化中國之追尋〉18卷12期,(1986.12),頁4-8。 
1986.12沈清松《中國大陸》〈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化〉19卷232期頁10-12。 
1987.1沈清松《自由青年》〈愛智生命的成長〉77卷1期總號689,(1987.1),頁20-25。 
1987.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本性與個體:論吳經熊的自然法觀〉14卷1期總號152,(1987.1),頁11-14。 
1987.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 序〉14卷2期總號153,(1987.2),頁22-23。 
1987.2沈清松《中國論壇》〈生活秩序、文化產品與環境規劃〉273期頁40-42。 
1987.3沈清松《幼獅通訊社稿》〈青年在時代的轉捩點上〉總號9879期,(1987.3),頁7-9。 
1987.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敬答 陸達誠教授的書評〉14卷4期,(1987.4),頁72-72。 
1987.4沈清松《鵝湖月刊》〈關於詮釋學的譯名商榷〉142期,(1987.4),頁52-52。 
1987.4陸達誠《哲學與文化》書評:《現代哲學論衡》14卷4期,(1987.4),頁67。 
1987.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敬覆 項退結教授的書評〉14卷5期,(1987.5),頁69-71。 
1987.5項退結《哲學與文化》書評:《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14卷5期,(1987.5),頁66。 
1987.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莊子的人觀〉14卷6期總號157,(1987.6),頁13-23。 
1987.6沈清松《自由青年》〈擴大理性的同心圓〉77卷6期,(1987.6),頁14-16。 
1987.6項退結《哲學與文化》書評:《物理之後》書評與答辯後記14卷6期,(1987.6),頁71。 
1987.9沈清松《鵝湖月刊》〈「詮釋學」譯名討論附筆〉147期,(1987.9),頁16-17。 
1987.10.1沈清松《地理學訊》〈與地理系同學談現象學方法〉第13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社1987.10),頁33-40。 
1987.11沈清松《東方雜誌》〈飆車問題的原因與解決〉21卷5期,(1987.11),頁10-12。 
1987.12沈清松《商業周刊》〈西齊弗的心靈〉4期,(1987.12),頁83。 
1987.12沈清松《文星》〈暴發戶唸缺德經:富裕社會中的道德貧窮〉114期,(1987.12),頁28-32。 
1987.12沈清松《報學》〈新聞自由的哲學基礎〉7卷9期,(1987.12),頁98-99。 
1988.1沈清松《中國論壇》〈知識分子﹑言論自由與哲學理念〉25卷8期總號296,(1988.1),頁20-23。 
1988.1沈清松《東方雜誌》〈原始儒家與民主思想〉21卷7期,(1988.1),頁12-19。 
1988.1沈清松《自由青年》〈後現代不是現代的結束〉79卷1期總號701,(1988.1),頁17-23。 
1988.2沈清松《新聞學研究》〈言論自由的哲學基礎〉40期,(1988.2),頁1-13。 
1988.3沈清松《臺北評論》〈一個思想偏航的旅程[後現代狀況]〉4期,(1988.3),頁225-230。 
1988.3沈清松《幼獅通訊社稿》〈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的調適之道〉總號1048期,(1988.3),頁22-24。 
1988.4黃國光;王志文;周添城;余德培;丁守中;王莉莉;莊萬壽;李永熾;陳百忠;沈清松《中國論壇》〈兩岸交流與大陸政策〉26卷2期總號302,(1988.4),頁7-29。 
1988.4沈清松《宗教世界》〈莊子的人觀〉9卷3期總號35,(1988.4),頁25-32。 
1988.4沈清松《中國論壇》〈建立積極而整合的大陸政策原則〉26卷2期總號32,(1988.4),頁7-29。 
1988.5沈清松《幼獅月刊》〈當代思潮與人生方向〉425期,(1988.5),頁8-11。 
1988.6沈清松《地理教育》〈漫談現象學〉第14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會1998.6),頁14-110。 
1988.7周添城;沈清松;李祖琛;楊泰順《中國論壇》〈總評國民黨十三全會〉26卷8期總號308,(1988.7),頁26-39。 
1988.8沈清松《光華》〈資訊化歷程中的文化隱憂〉13卷8期,(1988.8),頁76-77。 
1988.8沈清松《東方雜誌》〈文化發展與社會力的轉化〉復刊二13卷2期,(1988.08),頁11-13。 
1988.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存有與人性:祁爾松[Etienne Gilson]論中世紀哲學精義〉15卷9期總號172,(1988.9),頁30-32。 
1988.10沈清松《中國論壇》〈儒學與現代民主之前景〉27卷1期總號313,(1988.10),頁32-35。 
1988.10沈清松《自由青年》〈儒學與現代民主之前景〉80卷4期總號710,(1988.10),頁18-25。 
1988.10沈清松《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古典馬克斯主義與西方馬克斯主義〉3卷4期,(1988.10),頁1-12。 
1988.10沈清松《哲學年刊》〈Tao and Man: Chuang Tzu’s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Man〉6期,(1988.10),頁205-215。 
1988.10.1沈清松《幼獅通訊社稿》〈正視當前社會瀰漫的功利思想〉總號1139期,(1988.10),頁4-6。 
1988.11沈清松《幼獅文藝》〈哲學與文學〉68卷5期總號419,(1988.11),頁57-65。 
1988.11沈清松《中央月刊》〈功利風氣的形成與對治之道〉21卷11期,(1988.11),頁88-89。 
198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老子的形上思想〉15卷12期總號175,(1988.12),頁22-30。 
1989.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理性的四個層次〉16卷1期總號176,(1989.1),頁45-47。 
1989.1余光中;沈君山;吳建國;沈清松《自由青年》〈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專輯〉=〈純粹理性的召喚〉81卷1期總號713,(1989.1),頁4-23。 
1989.3沈清松《國家政策季刊》〈評〈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影響之探討〉〉1期,(1989.3),頁70-72。 
1989.3沈清松《幼獅月刊》〈你在追尋什麼?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生命的花朵更馨香〉435期,(1989.3),頁4-20。 
1989.3沈清松《公共電視季刊》「公視座談」及〈今夜我來說故事〉,(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89.3),頁14-15。 
1989.5沈清松《健康世界》〈器官移植與自我的同一性〉41期總號161,(1989.5),頁73-77。 
1989.5沈清松《政治大學哲學叢刊》〈邁向美的存有論-莊子論美〉,(一),頁117-131。 
1989.5沈清松《婦友》評孫運璿〈一位篤實的宰相〉革新第45期,(1989.5),頁44。 
1989.7沈清松《文訊》〈讀傅佩榮《朝雨輕塵》〉6期總號45,(1989.7),頁80-81。 
1989.10沈清松《自由青年》〈找回失落的指南針:如何重建中國人的價值觀〉82卷4期總號722,(1989.10),頁6-13。 
1989.10.1沈清松《政大體育》〈體育的現代意義〉4期,(1989.10),頁1-2。 
1990.1沈清松《理論與政策》〈當前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4卷2期總號14,(1990.1),頁104-111。 
1990.1沈清松《自由青年》〈期待與展望-哲思中的民國七十九年〉83卷1期,(1990.1),頁6-11。 
1990.2沈清松《東方雜誌》〈莊子論美〉23卷8期,(1990.2),頁16-22。 
1990.3沈清松《戶外遊憩研究》〈休閒觀念與人生價值〉3卷1期,(1990.3),頁31-36。 
1990.4沈清松《一銀月刊》〈言論自由〉35卷4期總號358,(1990.4),頁30-32。 
1990.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的倫理問題〉17卷5期總號192,(1990.5),頁442-450。 
1990.5沈清松《自由青年》〈中國人價值理想的再生〉83卷5期總號729,(1990.5),頁32-37。 
1990.5 Dr. M. Schooyans 著,沈清松譯,《東方雜誌》〈戈巴契夫,東歐變局與對歐策略〉復刊二13卷11期,(1990.5),頁56-58。 
1990.6沈清松《選才》〈聯考與人格成長〉1卷1期,(1990.6),頁13-14。 
1990.7沈清松《理論與政策》〈發揮道德與宗教力量以整建社會秩序〉4卷4期,(1990.7),頁1-5。 
1990.8沈清松《教師天地》〈科技時代的道德教育〉雙月刊「現代教育思潮」專題四17期,(1990.08),頁40-47。 
1990.12沈清松《文訊》〈文化教育的重要性〉23期總號62,(1990.12),頁74-75。 
1991.1沈清松《中國論壇》〈春蠶到死絲方盡﹣﹣論馮友蘭協調中西新舊的哲學〉31卷4期總號364,(1991.1),頁89-93。 
1991.2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邏輯實證論的哲學〉上1卷5期總號5,(1991.2),頁190-201。 
1991.2沈清松《孔孟月刊》〈儒家思想與科技發展〉29卷6期總號342,(1991.2),頁3-12。 
1991.4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邏輯實證論的哲學〉中1卷6期,(1991.4),頁171-184。 
1991.4沈清松《二十一世紀》〈同情的了解、對比的自覺〉 4期,(1991.4), 頁9-11。 
199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未來中國哲學研究的展望〉18卷5期總號204,(1991.5),頁392-397。 
199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的未來展望〉18卷5期,(1991.5),頁392-400。 
1991.6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邏輯實證論的哲學〉下2卷1期,(1991.6),頁200-206。 
1991.6沈清松《教師天地》〈談科際整合〉52期,(1991.6),頁34-37。 
1991.6沈清松《中央月刊》〈美的饗宴〉24卷6期,(1991.6),頁120-121。 
1991.6沈清松《聯合文學》〈狐疑﹑解放﹑邁向體系﹣﹣十二世紀末的思想趨勢〉7卷8期總號80,(1991.6),頁32-36。 
1991.6沈清松《政大哲學》〈現象學及詮釋學、分析哲學--對語言哲學論點之異同〉第22期,(台北:政大哲學系刊委會1991.6),頁3-18。 
1991.9沈清松、余安邦《漢學研究通訊》〈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紀實〉10卷3期,(1991),頁189-202。 
1991.9沈清松《國立編譯館通訊》〈評析新加坡「儒家倫理」課程〉5卷1期總號14,(1991.9),頁11-18。 
1991.10.1沈清松《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漢墓出土黃帝四經所論道法關係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0),頁435-454。 
1991.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胡塞爾論位格之構成〉18卷11期總號210,(1991.11),頁995-1006。 
199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儒學與基督宗教的會通〉18卷12期總號211,(1991.12),頁1075-1086。 
1991.12沈清松《科學發展月刊》〈基礎研究新領域推展簡介﹣﹣科技發展的倫理學研究〉19卷12期,(1991.12),頁1828-1830。 
1992.2沈清松《空大學訊》〈「西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課程介紹〉(1992年版)95期,(1992.2),頁54-55。 
1992.3沈清松《東吳哲學傳習錄》〈老子的批判哲學〉1期,(1992.3),頁13-21。 
1992.5沈清松《觀光教育》〈儒家思想與科技發展〉11卷2期,(1992.5),頁2-12。 
1992.5沈清松《哲學雜誌》〈臺灣的文化問題和文化發展〉1期,(1992.5),頁34-51。 
1992.5沈清松《哲學雜誌》〈評[Arthur Utz]《三條路哲學–新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1期,(1992.5),頁126-131。 
1992.9沈清松《科學發展月刊》〈總統府  國父紀念月會沈清松博士專題演講﹣﹣「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20卷9期,(1992.9),頁1159-1165。 
1992.9沈清松《哲學雜誌》〈阿爾杜塞  ﹝Althusser﹞的政治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評估〉2期,(1992.9),頁10-42。 
1992.9沈清松《哲學雜誌》〈書評:柯雄文《倫理論辯》〉2期,(1992.9),156-158頁。 
1992.10沈清松《人事月刊》〈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15卷4期總號86,(1992.10),頁8-18。 
1992.11沈清松《教育資料文摘》〈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178期,(1992.11),頁77-88。 
1992.12沈清松《國魂》〈充實休閒生活協助文化發展–六年國建文化建設方案評析〉565期,(1992.12),頁33-35。 
1993.1沈清松《哲學雜誌》〈評[C. L. She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Utilitarianism?]《效益主義新探》〉3期,(1993.1),頁230-235。 
1993.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老子的知識論〉20卷1期總號224,(1993.1),頁98-107。 
1993.1沈清松《哲學雜誌》〈中國哲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發展〉3期,(1993.1),頁110-129。 
1993.4沈清松《哲學雜誌》〈從現代到後現代〉4期,(1993.4),頁4-25。 
1993.6Newcomer,K. E.《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質的方法對量的方法:論辯或交談〉1期,(1993.6),頁19-32。 
1993.6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詮釋學方法評介〉1期,(1993.6),頁5-17。 
1993.6沈清松《哲學雜誌》〈創造性的對比與中國文化的前景〉5期,(1993.6),頁48-71。 
1993.9沈清松《中央月刊》〈「生命共同體」簡釋〉26卷9期,(1993.9),頁50-51。 
1993.10沈清松《空大學訊》〈「西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課程介紹〉(1993年版)126期,(1993.10),頁24-25。 
1993.10沈清松《觀光教育》〈科技發展的倫理道德〉12卷2期,(1993.10),頁2-12。 
1993.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項退結教授著《人之哲學》評析〉20卷11期總號234,(1993.11),頁1072-1079。 
1994.3沈清松《通識教育》〈大學生的人生視野與人生哲學課程〉1卷1期總號1,(1994.3),頁21-34。 
1994.5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1期,(1994.5),頁19-34。 
1994.10沈清松《哲學雜誌》〈評《儒家哲學新論》〉10期,(1994.10),頁198-203。 
1994.12沈清松《文化中國》〈關於科學新典範的哲學思考〉1卷3期,(1994.12),頁65-71。 
1995.1沈清松《哲學雜誌》〈真實、重複與未完成–司徒立的繪畫哲學〉11期,(1995.1),頁40-49。 
1995.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一個道德形上學的源起–布隆德[Maruice Blondel]的行動哲學〉22卷3期總號250,(1995.3),頁217-227。 
1995.4 《哲學雜誌》〈儒家倫理的現代化〉12期,(1995.4),頁4-35。 
1995.4沈清松《哲學雜誌》〈科學新典範探索–一個立基於中國哲學的思考〉12期,(1995.4),頁184-205。 
1995.5沈清松《哲學論集》〈一個道德形上學的源起–布隆德[Maurice Blondel]的行動哲學〉28期,(1995.5),頁207-227。 
1995.7傅偉勳《哲學雜誌》〈道家智慧與當代心靈–超脫心靈、齊物心靈與環保心靈的哲理奠基〉13期,(1995.7),頁4-35。 
1995.7沈清松《哲學雜誌》〈評《蘇菲的世界》[Jostein Gaarder著  蕭寶森譯 ?Sophie&apos;s World?]〉13期,(1995.7),頁244-247。 
1995.9沈清松《學前教育》〈營造可游可居的生活空間–序<失巷的文明>〉18卷6期,(1995.9),頁22。 
1995.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22卷11期總號258,(1995.11),頁975-992。 
1995.11沈清松《交流》〈臺灣文化發展五十年–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24期,(1995.11),頁11-16。 
1995.11 《哲學雜誌》〈它者、慾望與言說–佛教文化哲學初探〉14期,(1995.11),頁4-38。 
1995.11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Carnap’s Program of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2期,(1995.11),頁1-20。 
1996.3沈清松《通識教育》〈當代哲學的思惟方法〉3卷1期,(1996.3),頁61-89。 
1996.3沈清松《哲學雜誌》〈在主體哲學的廢墟中重估自我──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述評〉15期,(1996.3),頁4-21。 
1996.5沈清松《丘海季刊》〈康有為的倫理思想評析〉45期,(1996.5),頁25-35。 
1996.6沈清松《通識教育》〈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3卷2期,(1996.6),頁1-17。 
1996.6沈清松《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9期,(1996.6),頁101-104。 
1996.7沈清松《文訊》〈談今後文化發展方向〉91期總號129,(1996.7),頁24-25。 
1996.8沈清松《哲學雜誌》〈哲學在臺灣發展的現況與展望〉17期,(1996.8),頁4-19。 
1996.8沈清松《教育研究:後現代思潮與教育》〈從現代到後現代談教育改革-專訪政治大學哲學系沈清松教授〉第50期,(台北:教育研究雜誌社),,(1996.08),頁8-11。 
1996.80 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文子》的道論──兼論其與《老子》的比較〉23卷8期總號267,(1996.08),頁1857-1870。 
1996.11沈清松《哲學雜誌》〈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18期,(1996.11),頁134-155。 
1996.12沈清松《本土心理學研究》〈關於心理學本土化[評余德慧〈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6期,(1996.12),頁212-217。 
1996.12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三層存在關係與充量和諧論〉3期,(1996.12),頁1-31。 
1997沈清松《第九屆「亞洲展望」研討會論文集》〈海洋文明與亞太文化的未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7),頁89-111。哲學雜誌 
1997.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覺悟與救恩–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交談〉24卷1期總號272,(1997.1),頁2-19。 
1997.2沈清松《哲學雜誌》〈情緒智商與實踐智慧〉19期,(1997.2),頁4-15。 
1997.2沈清松;林鎮國《哲學雜誌》〈我在故我思,無物似情濃–紀念傅偉勳的一次對談〉19期,(1997.2),頁120-141。 
1997.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敬覆高凌霞教授〉24卷3期,(1997.3),頁294-295。 
1997.3沈清松《理論與政策》〈從簡樸生活與環保哲學論心靈改革關係〉11卷2期總號42,(1997.3),頁39-49。 
1997.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表象、交談與身體–論密契經驗的幾個哲學問題〉24卷3期總號274,(1997.3),頁262-274。 
1997.4沈清松《國魂》〈不讓心靈惹塵埃〉617期,(1997.4),頁12-14。 
1997.5沈清松《兩岸文教交流簡訊》〈心靈改革與兩岸文化交流〉5期,(1997.5),頁2-7。 
1997.6沈清松《哲學論集》〈表象、交談與身體–論密契經驗的幾個哲學問題〉30期,(1997.6),頁37-58。 
1997.7沈清松《文訊》〈總結經驗,探闢未來之道–兩岸文化交流十年的檢討與展望〉1期總號141,(1997.7),頁23-28。 
1997.8沈清松《哲學雜誌》〈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21期,(1997.8),頁232-254。 
1997.8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8卷2期總號44,(1997.8),頁6-17。 
1997.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復全之道–意義、溝通與生命實踐〉24卷8期總號279,(1997.8),頁725-737+808-809。 
1997.8沈清松《文訊》〈寄盼於未來將成立的文化部〉2期總號142,(1997.8),頁35-36。 
1997.11沈清松《哲學雜誌》〈卡納普[R. Carnap]的建構方案與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22期,(1997.11),頁24-45。 
1997.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樞紀念孔子誕辰典禮講詞–孔子思想的現代詮釋〉24卷11期總號282,(1997.11),頁1104-1109。 
1997.11沈清松《哲學雜誌》〈[評Fritz Wallner著  王榮麟  王超?譯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ve Realism?]《建構實在論》〉22期,(1997.11),頁224-239。 
1997.12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Strangification, Rationality and Reasonableness–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Psychotherapy〉4期,(1997.12),頁37-57。 
1997.12 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外推、理性與講理〉3期,(1997.12),頁37-58。 
1998.00 沈清松《中華民國史社會誌》〈倫理道德與價值體系〉,(台北:國史館1998),第八章頁761-819。 
1998沈清松《心靈教育參考文集》〈從簡樸生活與環保哲學論心靈改革關係〉,(台北:教育部1998),頁40-53。 
1998.2沈清松《哲學雜誌》〈海洋文明與亞太文化的未來–一個關於文化差異與區域整合的思考〉23期,(1998.2),頁70-93。 
1998.2沈清松《哲學雜誌》〈「聞問課程」–一個跨越文化差異的教育實驗〉23期,(1998.2),頁4-6。 
1998.3沈清松《通識教育》〈情意發展與實踐智慧〉5卷1期,(1998.3),頁65-84。 
1998.3沈清松《東南學術》〈從傳統文化到大學教育改革〉第3期,(1998.3),頁21-22。 
1998.4沈清松《科學教育月刊》〈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209期,(1998.4),頁13-22。 
1998.4沈清松《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自我檢測  確認方向–對國家文藝基金會八十六年度業務調查報告的幾點觀察〉8期,(1998.4),頁12-13。 
1998.5沈清松《科學教育月刊》〈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問題與回答)〉210期,(1998.5),頁33-36。 
1998.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公民德行的陶成〉25卷5期總號288,(1998.5),頁406-418+492-493。 
1998.8沈清松《文訊》〈談科技島與文化國的接軌問題〉154期,(1998.8),頁27-29。 
1998.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非哲學專長教師講授專業倫理學的倫理認知〉25卷8期總號291,(1998.8),頁690-705+789。 
1998.8沈清松《農訓雜誌》〈生物科技的人文省思–以複製人的倫理考量為例〉15卷8期,(1998.8),頁60-63。 
1998.8沈清松《中外醫學哲學》〈有何倫理判準支持複製人?〉1卷3期,(1998.08),頁125-143。 
1998.12沈清松《漢學研究》〈由名學走向儒學之路–陳大齊對臺灣儒學的貢獻〉16卷2期總號32,(1998.12),頁1-27。 
1999.1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科技、文化與大學教育改革〉5期,(1999.1),頁263-279。 
1999.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26卷4期總號299,(1999.4),頁298-316+388-389。 
1999.4沈清松《東吳哲學學報》〈自然、科技與人文精神–一個開放的人文主義觀點〉4期,(1999.4),頁239-262。 
1999.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即有限而無窮、即內在而超越–李震對哲學的基本關懷〉26卷10期總號305,(1999.10),頁931-940+998。 
2000.1沈清松《哲學雜誌》〈跨世紀中國哲學之展望〉31期,(2000.1),頁4-7。 
2000.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世紀之交的科學哲學–「十一屆國際邏輯、方法學與科學哲學大會」評述〉27卷1期總號308,(2000.1),頁87-101。 
2000.4沈清松《東吳哲學學報》〈Humanis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5期,(2000.4),頁279-325。 
2000.5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1期,(2000.5),頁3-24。 
2000.6沈清松《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痛苦、惡與非意志–對呂格爾意志哲學的評析與檢討〉7期,(2000.6),頁1-21。 
2000.7沈清松《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數學、可普性與中西比較–對劉君燦先生宏文的回應〉1卷2期,(2000.7),頁10-15。 
2000.8沈清松《漢學研究通訊》〈斯德歌爾摩「文化詮釋」學術研討會議評述〉19卷3期總號75,(2000.8),頁416-420。 
2000.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在批判、質疑與否定之後–後現代的正面價值與視野〉27卷8期總號315,(2000.8),頁705-716+805。 
2001.1沈清松《臺北利氏學社年刊》〈中西自然觀的哲學省思–兼論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4期,(2001.1),頁120-144。 
2001.2沈清松《鵝湖月刊》〈展望宋明儒學研究的幾點淺見〉26卷8期總號308,(2001.2),頁14-16。 
2001.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建構體系與感謝他者–紀念朱子辭世八百週年〉28卷3期總號322,(2001.3),頁193-205+284。 
2001.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哲學學門成就評估與學術期刊評鑑〉28卷6期總號325,(2001.6),頁575-580。 
200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解構到重建–民國以來價值體系的變遷與展望〉28卷12期總號331,(2001.12),頁1087-1108+1179。 
2002.1汪琪;沈清松;羅文輝《新聞學研究》〈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70期,(2002.1),頁1-15。 
2002.2沈清松《臺北利氏學社年刊》〈From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to Politics of Mutual Enrichment〉5期,(2002.2),頁113-125。 
2002.5沈清松《哲學雜誌》〈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38期,(2002.5),頁26-36。 
2002.5沈清松;傅佩榮《哲學雜誌》〈新世紀青年應有的文化觀與道德觀〉38期,(2002.5),頁38-69。 
2003.12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生命成長與宗教信仰〉8期,(2003.12),頁17-38。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導言:政治、哲學與公共領域〉31卷6期,(2004.6),頁1-3。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慎到政治哲學中的「公共性」〉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5-22。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麥可.哈特、涅格利《全球統治》〉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109-112。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宋榮培《中國社會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105-108。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談士林哲學的研究方向」演講紀錄〉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163-184。 
2004.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愛瑞傑納的「神鷹靈音」及其密契思想〉31卷12期總號367,(2004.12),頁25-42。 
2004.12沈清松《中山人文學報》〈感性、表象與崇高〉19期,(2004.12),頁1-15。 
2004.12Eriugena,Johannes Scotus《哲學與文化》〈神鷹靈音〉31卷12期總號367,(2004.12),頁43-59。 
2005.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32卷9期總號376,(2005.9),頁61-78。 
2005.10.1蘇隆德、馬競松、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情感的合理性〉32卷10期,(2005.10),頁35-66。 
2005.10.1Ronald de Sousa、馬競松、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近十年來情感哲學研究成果評介〉32卷10期,(2005.10),頁147-156。 
2005.10.1華爾納、鄧元尉、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心理與倫理:一個心理學哲學範例〉32卷10期,(2005.10),頁21-33。 
2005.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蘇隆德(Ronald de Sousa):《情感的理趣》(Rationality of Emotion)〉32卷10期總號377,(2005.10),頁137-140。 
2005.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大腦、情感與情意發展〉32卷10期總號377,(2005.10),頁119-135。 
2006.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隱喻、敘事與存在〉33卷10期總號389,(2006.10),頁21-36。 
2006.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沈秀臻:《影像人間.人間影像》〉33卷10期總號389,(2006.10),頁147-149。 
2006.11沈清松《漢學研究通訊》〈近二十五年來哲學在臺灣的發展〉25卷4期總號100,(2006.11),頁1-12。 
2006.12 沈清松《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Globalization,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A Dynamics of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Dialogue〈全球化、基督教與儒家:一種哲學與宗教對話的動力學〉2期,(2006.12.1),15-140。 
2007.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的運動–以《莊子.齊物論》為例〉34卷11期總號402,(2007.11),頁7-30。 
2008.8沈清松《基督信仰之生命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從後現代省思天主教來華外推策略〉,(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08),頁310-338。田默迪主編 
2008.12沈清松;劉千美《哲學與文化》〈導言:道德、理性與信仰:紀念賴醉葉教授〉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1-4。 
200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道德、理性與信仰-紀念賴醉葉(Jean Ladrière)先生〉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5-22。 
200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賴醉葉(Jean Ladri?re):《理性的希望》(L&apos;Esp?rance de la Raison)〉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129-132。 
2008.12賴醉葉《哲學與文化》〈物理實在–一個現象學考察〉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115-127。 
2009沈清松、何光滬、楊熙楠編《漢語神學讀本》〈外推與交談:一些當代脈絡的討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暨道風書社2009),頁822-839。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叢刊 
2009沈清松、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化、文明對話與宋美齡精神〉,(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頁617-631。), 
2009.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上帝之知的哲學論述:與佛智的比較研究〉36卷7期總號422,(2009.7),頁95-113。 
2009.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隱喻到崇高–中、法美學對話的幽徑之一〉36卷10期總號425,(2009.10),頁35-53。 
2010.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羅格廉、衣昂:《無為的隱密世界》〉37卷9期總號436,(2010.9),頁135-139。 
2010.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休閒與自由 : 在科技產品與多元他者網絡中的論述〉37卷9期總號436,(2010.9),頁91-104。 
2010.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導言:「士林哲學在中國」專題〉37卷11期,(2010.11),頁1-4。 
2010.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與現代性困境的超克〉37卷11期總號438,(2010.11),頁5-22。 
2009.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第六冊中譯本〉37卷11期總號438,(2010.11),頁151-154。 
2011.00 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隱喻到崇高─中法美學相遇幽徑之一〉,(台北:學生書局2011),頁225-246。汪文聖主編 
201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學界演講:「時間:聖奧古斯丁《懺悔錄》第十一書評析」〉38卷1期,(2011.1),頁151-183。 
201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多瑪斯自然法與老子天道的比較與會通〉38卷4期總號443,(2011.4),頁85-105。 
201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哲學百年發展–現代性的探索、形成與超越〉38卷4期,(2011.4),頁85-15。 
2011.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文化傳輸的哲學考量〉38卷10期總號449,(2011.10),頁3-21。 
2011.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貝當古:《跨文化哲學–對世界的異類思考》〉38卷10期總號449,(2011.10),頁157-160。 
2012.1沈清松《通識在線》〈說西道中–從二元對立到相潤相豐〉38期,(2012.1),頁8-10。 
2012.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空間、山水與雲氣:對中國山水畫論與古代宇宙論的哲思〉39卷11期總號462,(2012.11),頁77-94。 
2013.6沈清松《漢學研究》〈「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專輯導言〉31卷2期,(2013.6),頁1-5。 
2013.6沈清松《漢學研究》〈五十年來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與海外華人生命意義構想〉31卷2期總號73,(2013.6),頁7-34。 
2013.7沈清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哲学门》〈中华现代性的哲学奠基与百年来的中国哲学〉2013卷01期,(2013.7),頁95-121。 
2014.4沈清松《南國學術》〈探索與展望:從西方現代性到中華現代性〉2014卷1期,(2014.4),頁103-114。 
2014.5沈清松《鵝湖月刊》〈「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紀念唐君毅先生」鵝湖論壇紀錄〉上39卷11期總號467,(2014.5),頁29-43。 
2014.6沈清松《鵝湖月刊》〈「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紀念唐君毅先生」鵝湖論壇紀錄〉下39卷12期總號468,(2014.6),頁59-64。 
2014.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形上學的起點:超驗多瑪斯主義與中國哲學〉41卷9期總號484,(2014.9),頁3-23。 
2014.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古典儒家中詩的詮釋學與智慧〉41卷11期總號486,(2014.11),頁121-139。 
2015.3沈清松《中華團體心理治療》〈解構、建構與重生:從身體中的欲望談起〉21卷1期,(2015.3),頁3-28。 
2015.10沈清松《南國學術》〈利瑪竇來華啟動“相互外推”策略之檢討–以早期耶穌會士與華人教友的論述為例〉2015卷4期,(2015.10),頁27-43。 
2015.12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身體、社會參與和靈修〉16卷1期總號31,(2015.12),頁107-141。 
2015.12沈清松《宗教哲學》〈人與終極真實的合一:中國靈修與基督宗教密契論之比較〉74期,(2015.12),頁1-18。 
2016.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梵二之後天主教的本地化:以中華新士林哲學為例釋〉43卷2期總號501,(2016.2),頁19-38。 
2016.3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人的位格、愛與正義:高科技時代的倫理基礎與實踐〉16卷2期總號32,(2016.3),頁195-224。 
2016.6沈清松《鵝湖月刊》〈為整全理性找尋並指引希望:兼融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新儒家劉述先〉41卷12期總號492,(2016.6),頁4-6。 
2016.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跨文化哲學觀點看鄔昆如教授的比較倫理學〉43卷9期總號508,(2016.9),頁41-54。 
2016.11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從外推策略看第三千禧年天主教本土化〉17卷1期總號33,(2016.11),頁127-144。 
2017.40 沈清松、周明泉《哲學與文化》〈導言:宗教與公共論域專題--宗教在公共論域中應扮演的角色〉44卷4期,(2017.4),頁1-4。 
2017.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泰勒(Charles Taylor)等人主編,《教會與信眾:世俗年代的歧離》〉44卷4期總號515,(2017.4),頁147-152。 
2017.4沈清松《二十一世紀》〈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從後現代重新審視〉160期,(2017.4),頁67-79。 
2017.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公共領域中宗教交談的方法論檢討與展望〉44卷4期總號515,(2017.4),頁5-24。 
2017.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趙雅博從西方迂迴論述中華文化的現代化〉44卷9期總號520,(2017.9),頁5-19。 
2018.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身體、隱喻與對話:從《莊子》到《老子中經》的道家靈修與論述〉45卷1期總號524,(2018.1),頁125-144。 
2018.4謝林德;汪履維;沈清松;林建福《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視野與結構【回應與討論】〉59期,(2018.4),頁45-62。 
2018.4沈清松《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視野與結構、動力與發展〉59期,(2018.4),頁3-44。 
2018.4吳家瑩;黃藿;沈清松;林麗珊;林建福;莊勝義;曾漢塘《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動力與發展--生命成長與人格陶成【回應與討論】〉59期,(2018.4),頁103-126。 
2018.4沈清松《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動力與發展--生命成長與人格陶成〉59期,(2018.4),頁63-102。 
2018.80 沈清松、周明泉《哲學與文化》〈導言:天主教社會哲學專題〉45卷8期,(2018.8),頁1-4。 
2018.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天主教社會哲學的形上基礎及其本地化〉45卷8期總號531,(2018.8),頁5-25。 
2018.11沈清松《鵝湖月刊》〈臺灣精神與中國哲學的未來〉44卷5期總號521,(2018.11),頁3-17。 
201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于斌論終極真實與宗教交談〉45卷12期總號535,(2018.12),頁3-19。 

外文專書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出版資訊頁數/字數      
1994.11Vincent ShenConfucianism, Taoism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Wien: WUV-Universitätsverlag,1994
1995.12Vincent Shen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Chinese and European View, edited by Vincent Shen and Tran Van Doan, Washington :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1995 
2001 Vincent Shen,
Xavier Le Pichon,
Helène Lai,
Bosco Lu, 
La confrontation avec la souffrance et la mort et l’émergence des Droits de l’Homme Taipei: Les éditions du Pigeonnier, 2001. (勒皮雄、賴慧芸、沈清松、陸達誠)《死亡與受苦的面對以及人權觀念的出現》(台北 :信鴿法國書店,2001). 
2004 Vincent Shen Wisdom in China and the West edited by Vincent Shen and Willard Oxtoby,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2004,  
2005.09Thâm Thanh Tùng(Tsingsong Shen), Sư Tái Sinh Cůa Truyên Thông (傳統的再生) translated into Vietnamese by Nguyên Tài Thư, Ho Chi Ming City, Nha Xuat Ban Phuong Dong, 2005,  
2008Vincent Shen and Kwong-loi Shun, Confucian Ethic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2008, 11321字

中文專書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                    出版資訊                                
1984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 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290 頁 。增訂改版(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10),344頁。
1985沈清松《為現代文化把脈》(台北:光啟出版社,1985)
1985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1987.1沈清松《物理之後 — 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
1989沈清松《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台北:華視出版社,1989),頁64。
1989沈清松《站在時代的轉捩點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
1990沈清松《科技、人文價值與後現代》(台北:社會大學,1990)
1991沈清松,主編並序《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1992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1993.00沈清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3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簡體字版,213.3.1), 264頁。
1995沈清松主編並序 《中國大陸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研究發展委員會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1995),
1995.00沈清松主編並序《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1995),
1996.00沈清松《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台灣書店,1996) 
1996.00沈清松《人我交融 — 自我成熟與人際關係》(台北:洪建全基金會,1996) 
1996.5沈清松主編《時代心靈之鑰-當代思想人物系列》(台北:正中出版社,1996526)。
1997沈清松《建構實在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1997沈清松,主編並序《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1997),
1999沈清松,主編並序《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1999沈清松,主編並序《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1999沈清松《亞里斯多德作品選讀 :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台北:誠品, 1999),頁222 。
2000沈清松《呂格爾》(台北:東大書局,2000)
2001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2001.6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6),
2002沈清松,主編並序《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002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003沈清松《科技與文化》(台北:空中大學,2003),
2004沈清松《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台北:五南,2004)
2004沈清松《對他者的慷慨:中華文化、基督宗教與外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2004沈清松,三專章主編並序《哲學概論》簡體(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簡體字版
2004.1沈清松,主編並序《心靈轉向》(原名《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
2005.5沈清松《沈清松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006.2沈清松,審定主編並序,蘇隆德( Ronald de Sousa)原著,馬競松譯《情感的理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2009沈清松譯《中世紀哲學精神》(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9),簡體字版
2012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台北:五南,2012), 414頁。
2014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014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 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
2014沈清松《科技、人文與文化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
2014.6沈清松、楊開煌主編,沈清松並序《中華現代性的探索:檢討與展望》(台北:政治大學出版社, 2014.6).
2016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爾: 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6),
2017沈清松《返本開新論儒學》(貴州:孔學堂書局, 2017),簡體字版
2018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
2018.7沈清松、華爾納 《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台北:時英出版社,2018),
2019.10.1沈清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