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論文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        專文名稱        出版資訊          頁數/
字數   
1970.6沈清松《哲學年報》〈形上學奠基之初步與康德的時空論和範疇論〉3期,(1970.6),頁41-47。 
1971.6沈清松《哲學年報》〈形上學建立的起點與方法〉4期,(1971.6),頁10-15。 
1973.12沈清松《哲學論集》〈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哲學理想〉3期,(1973.12),頁181-200。 
1974.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哲學觀〉2期,(1974.4),頁34-41。 
1975.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英文本<形上學>(Emerich Coreth著)〉2卷2期,(1975.2),頁58-60。 
1975.6沈清松《哲學年報》〈重新瞭解士林哲學〉8期,(1975.6),頁22-24。 
1975.7沈清松《鵝湖月刊》〈西洋哲學入門〉1期,(1975.7),頁46-50。7660
1975.9沈清松《鵝湖月刊》〈西洋哲學方法學專欄前言〉3期,(1975.9),頁36-39。 
1977.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象學與解釋學之比較〉4卷9期,(1977.9),頁11-20。23314
1980.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科技發展問題〉上7卷4期,(1980.4),頁36-39。 
1980.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科技發展問題〉下7卷5期,(1980.5),頁30-36。 
1980.10.1沈清松《新天地》〈生生哲學的韻律-對方師東美哲學義諦的一點體認〉復刊1卷2期,(1980.10),頁45-50。 
1980.11Guitton,Jean《哲學與文化》〈布隆德或斯比諾莎〉7卷11期,(1980.11),頁24-27。 
198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學派遺忘了形上學?–形上學的提出、意義與困難〉8卷1期,(1981.1),頁44-47。5355
1981.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研究的對象及其對現代人的意義〉上8卷11期,(1981.11),頁51-54。 
19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西洋當代思潮看中華文化前途〉上8卷2期,(1981.2),頁12-20。 
19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形下與形上〉(一)8卷2期,(1981.2),頁44-47。 
1981.3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對宗教的哲學反省–現代人的處境〉17期,(1981.3),頁109-126。 
1981.3沈清松《鵝湖月刊》〈哲學與國運〉6卷9期,(1981.3),頁3-5。4340
1981.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方法、歷史與存有–一種對比的哲學思考〉8卷3期,(1981.3),頁46-56。20419
198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形下與形上〉(二)8卷4期,(1981.4),頁42-44。 
198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介紹羅光主教對於儒家哲學的看法〉8卷4期,(1981.4),頁22-26。6664
198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西洋當代思潮看中華文化前途〉下8卷5期,(1981.5),頁29-35。 
1981.5沈清松《中國論壇》〈系統理論的哲學意涵〉12卷3期,(1981.5),頁52-54。4096
198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今日研究形上學的困難與新機〉上8卷5期,(1981.5),頁43-45。 
1981.5沈清松《政大哲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從詮釋學看兩者的關係〉12期,(1981.5),頁8-12。7733
1981.6沈清松《哲學年報》〈簡介詮釋學之歷史淵源與晚近發展〉14期,(1981.6),頁7-11。5198
1981.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原始儒家精神在科技時代的意義–方東美先生論原始儒家的時間意識〉8卷7期,(1981.7),頁26-30。10069
1981.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今日研究形上學的困難與新機〉下8卷7期,(1981.7),頁44-49。 
1981.8沈清松《聯合月刊》〈科技對文化的衝擊〉1期,(1981.8),頁31-38。8751
1981.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的方法〉上8卷8期,(1981.8),頁48-50。 
1981.9沈清松《中國論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12卷11期,(1981.9),頁46-51。9328
1981.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的方法〉下8卷9期,(1981.9),頁52-54。 
1981.11沈清松《聯合月刊》〈續談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解除世界的魔咒〉4期,(1981.11),頁100-107。 
1981.11沈清松《鵝湖月刊》〈五四以來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7卷5期,(1981.11),頁6-22。23248
198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對康德先驗哲學的批判〉8卷12期,(1981.12),頁14-20。9914
198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研究的對象及其對現代人的意義〉下8卷12期,(1981.12),頁46-48+53。 
1982.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當代思想方法的語言哲學基礎〉9卷1期,(1982.1),頁13-25。13821
1982.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一)9卷1期,(1982.1),頁50-52。3654
1982.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二)9卷2期,(1982.2),頁121。4598
1982.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9卷3期,(1982.3),頁30-39。18128
1982.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三)9卷3期,(1982.3),頁192。5285
1982.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項[退結]著「中國哲學對人的思考」之主題分析〉9卷4期,(1982.4),頁70-71。 
1982.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四)9卷4期,(1982.4),頁265。4035
1982.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一)9卷5期,(1982.5),頁48-50。3607
1982.5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知識份子與社會反省〉31期,(1982.5),頁110-130。 
1982.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紀念五四談科技與文化〉9卷6期,(1982.6),頁13-20。11362
1982.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二)9卷6期,(1982.6),頁412。3808
1982.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三)9卷7期,(1982.7),頁52-54。4038
1982.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適時以顯道:談治哲學的態度與方法〉9卷8期,(1982.8),頁30-34。8649
1982.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聖多瑪斯的形上學〉(四)9卷8期,(1982.8),頁51-52+56。3384
1982.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一)9卷9期,(1982.9),頁88-90。 
1982.9沈清松《幼獅月刊》〈人文學者在科技時代的文化使命〉357期,(1982.9),頁4-5。3535
1982.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二)9卷10期,(1982.10),頁50-52。 
1982.11沈清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科技時代道德哲學新探:道德基礎、規範與動機〉15卷11期,(1982.11),頁43-57。 
1982.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三)9卷11期,(1982.11),頁48-50。 
1982.12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38期,(1982.12),頁85-91。 
1982.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主體的進路康德的先驗哲學〉(四)9卷12期,(1982.12),頁42-44。 
1983.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一)10卷1期,(1983.1),頁43-45。3561
1983.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二)10卷2期,(1983.2),頁44-46。3803
1983.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發展對藝術的基本影響〉上10卷3期總號106,(1983.3),頁33-39。 
1983.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三)10卷3期總號106,(1983.3),頁48-51。4618
1983.3沈清松,李耀強、顏永春訪問,程碧惠整理,《政大哲學》〈處境與關懷—訪沈清松老師談當前中國文化的基本問題〉14期,(1983.3),頁6-12。9263
1983.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發展對藝術的基本影響〉下10卷4期總號107,(1983.4),頁26-36。 
1983.4沈清松《鵝湖月刊》〈物理學之後:康德的自然形上學〉8卷10期總號94,(1983.4),頁44-56。 
1983.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一)10卷4期總號107,(1983.4),頁45-48。 
1983.5沈清松《鵝湖月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10卷5期總號108,(1983.5),頁2-20。28199
1983.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二)10卷5期總號108,(1983.5),頁44-47。 
1983.6沈清松《鵝湖月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上8卷12期總號96,(1983.6),頁2-9。 
1983.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三)10卷6期總號109,(1983.6),頁45-48。 
1983.7沈清松《聯合月刊》〈專業教育和通才教育〉24期,(1983.7),頁23。1690
1983.7沈清松《鵝湖月刊》〈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下9卷1期總號97,(1983.7),頁38-46。 
1983.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康德的自然形上學〉(四)10卷7期總號110,(1983.7),頁44-47。 
1983.8沈清松《中國論壇》〈性的語言與公共政策〉16卷10期總號190,(1983.8),頁18-22。5380
1983.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四)10卷8期總號111,(1983.8),頁42-45。4527
1983.9沈清松《中國論壇》〈中西科技發展與人文主義〉16卷11期總號191,(1983.9),頁8-12。6891
1983.9沈清松《鵝湖月刊》〈詮釋學的變遷與發展〉9卷3期總號99,(1983.9),頁18-24。9984
1983.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哲學反省利瑪竇在華文化進路〉10卷9期總號112,(1983.9),頁40-46。9980
1983.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五)10卷10期總號113,(1983.10),頁46-48。4236
1983.10沈清松《鵝湖月刊》〈古希臘的科技觀〉9卷4期總號100,(1983.10),頁36-37。3500
1983.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當代科技思潮與反科技運動〉10卷11期總號114,(1983.11),頁28-40。9984
1983.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黑格爾的形上學〉(六)10卷11期總號114,(1983.11),頁58-59。1850
1983.12沈清松《中國論壇》〈從一八四四到一九八四:後期工業社會的異化處境〉17卷6期總號198,(1983.12),頁24-27。5415
1983.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一)10卷12期總號115,(1983.12),頁38-39。2988
1983.12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學報》〈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Narrative and Ricoeur’s Hermeneutics〉48期,(1983.12),頁33-49。 
1983.12沈清松《恆毅青年》〈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台北縣新莊:恆青編輯社1983.12),頁69-70。1975
1984.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二)11卷1期總號116,(1984.1),頁46-48。 
1984.1沈清松《宇宙》〈科技﹑社會與當代哲學〉14卷1期,(1984.1),頁4-8。 
1984.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論意識與身體〉11卷2期總號117,(1984.2),頁12-24。 
1984.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三)11卷2期總號117,(1984.2),頁45-47。 
1984.2沈清松《東方雜誌》〈現代社會與現代哲學〉17卷8期,(1984.2),頁41-43。 
1984.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四)11卷3期總號118,(1984.3),頁54-55。 
1984.3沈清松《聯合月刊》〈積極培養社會﹑人文科學人才〉32期,(1984.3),頁110-111。 
1984.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五)11卷4期總號119,(1984.4),頁49-51。 
1984.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六)11卷5期總號120,(1984.5),頁52-53。 
198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懷黑德的形上學〉(七)11卷6期總號121,(1984.6),頁52-53。 
1984.6莫兆鳳;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墮胎問題討論〉11卷6期總號121,(1984.6),頁15-20。 
198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墮胎合法化之解析與批判〉11卷6期總號121,(1984.6),頁8-14。 
1984.6沈清松《宇宙》〈哈伯瑪斯與巴柏〉14卷6期,(1984.6),頁22-27。 
1984.7沈清松;張惠國;林載爵;鐘麗慧;王岫;李祖琛;黃新華《中國論壇》〈加強推動書香社會的動力〉=〈建立書香社會-突破文化瓶頸〉18卷8期總號212,(1984.7),頁8-33。 
1984.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代哲學與現代社會〉11卷7期總號122,(1984.7),頁2-10+40。 
1984.7沈清松《哲學年刊》〈現代科技與中國哲學〉2期,(1984.7),頁23-39。 
1984.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一)11卷7期總號122,(1984.7),頁53-54。 
1984.7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現代科技與中國哲學〉57期,(1984.7),頁33-54。 
1984.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二)11卷8期總號123,(1984.8),頁52-53。 
1984.9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三民主義的人生哲學〉59期,(1984.9),頁31-74。 
1984.10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胡塞爾論生活世界與理性〉60期,(1984.10),頁87-101。 
1984.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三)11卷10期總號125,(1984.10),頁50-51。 
1984.10沈清松《鵝湖月刊》〈序陳[明福]譯《柯靈烏自傳》 :自傳、思想與方法〉10卷4期總號112,(1984.10),頁28-30。 
1984.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世哲學精神與中國哲學精神的會通:「中世哲學精神」[Gilson, Etinne作]譯序〉11卷10期總號125,(1984.10),頁10-16。 
1984.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四)11卷11期總號126,(1984.11),頁51-52。 
1984.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敘事文之意義問題與呂格爾[Paul Ricoeur]之詮釋學〉上11卷12期總號127,(1984.12),頁30-34。 
1985.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敘事文之意義問題與呂格爾[Paul Ricoeur]之詮釋學〉下12卷1期總號128,(1985.1),頁42-48。 
1985.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形上學:海德格的形上學〉(五)12卷2期總號129,(1985.2),頁52-53。 
1985.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哲學概論講座(8):政治與哲學〉12卷3期總號130,(1985.3),頁48-54。 
1985.4沈清松、何福田主編《大學教育論文集》〈大學教授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台北: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85.4),頁267-271。 
1985.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際整合與哲學〉12卷4期總號131,(1985.4),頁57-62。 
1985.6韋政通;劉福增;胡佛;黃爾璇;蔡墩銘;沈清松;李鴻禧;林玉体;尤清;江鵬堅《中國論壇》〈對政經兩大風暴的檢討〉=〈談我國民主法治的性格〉20卷5期總號233,(1985.6),頁15-29。 
1985.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對應快速科技發展的道德教育之人類學基礎〉12卷6期總號133,(1985.6),頁31-37。 
1985.6沈清松《哲學年刊》〈老子的溝通理論:詮釋與重構〉3期,(1985.6),頁409-425。 
1985.6沈清松《東海傳習錄》〈結構主義之解析與評價〉4期,(1985.6),頁219-244。 
1985.7郝皙生;祝基瀅;楊維楨;朱柏松;劉幸義;吳炎成;沈清松;王曾才《中國論壇》〈先進國家學術研究的環境與條件〉=〈法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概況〉20卷8期總號236,(1985.7),頁19-38。 
1985.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拉崗的心理分析談孩提的意義探索〉12卷8期總號135,(1985.8),頁23-29。 
1985.10沈清松《中國論壇》〈哲學在臺灣之發展 (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五)〉21卷1期總號241,(1985.10),頁10-22。 
1985.10沈清松;汪琪《哲學與文化》〈傳播研究典範新論〉12卷10期總號137,(1985.10),頁47-56。 
1985.10沈清松《東亞季刊》〈廿世紀初期中歐科技互動典範之探索〉17卷2期,(1985.10),頁32-42。 
1985.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現代哲學論衡》序言〉12卷11期總號138,(1985.11),頁70-71。 
1985.11沈清松《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莊子的語言哲學初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1985.11),(國立台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1985.11.3-7),頁97-112。 
1986.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廿世紀初期中歐科技互動典範之探索〉13卷1期總號140,(1986.1),頁22-29。 
1986.3沈清松《大學雜誌》〈科技文明的反省〉=〈科技生根發展與中國的人文主義〉191期,(1986.3),頁11-55。 
1986.5趙雅博;項退結;沈清松;傅佩榮;鄔昆如《哲學與文化》〈[哲學與文化]廿五週年社慶紀念〉=〈在哲學與文化中成長〉13卷5期總號144,(1986.5),頁2-15。 
1986.6沈清松《政治文化》〈中西文化之融合與當代中國哲學〉4期,(1986.6),頁29-41。 
1986.8沈清松;鄭志明《國文天地》〈大學國文問題會診〉2卷3期總號15,(1986.8),頁12-41。 
1986.9沈清松《中國文化月刊》〈人文主義與文化發展〉83期,(1986.9),頁62-72。 
1986.11沈清松《聯合文學》〈偉大觀念的探索[評M. J. Adler著 ; 蔡坤鴻譯《六大觀念》]〉3卷1期總號25,(1986.11),頁213-215。 
1986.12沈清松《中原文獻》〈儒家思想﹑科技發展與現代化中國之追尋〉18卷12期,(1986.12),頁4-8。 
1986.12沈清松《中國大陸》〈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化〉19卷232期頁10-12。 
1987.1沈清松《自由青年》〈愛智生命的成長〉77卷1期總號689,(1987.1),頁20-25。 
1987.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本性與個體:論吳經熊的自然法觀〉14卷1期總號152,(1987.1),頁11-14。 
1987.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 序〉14卷2期總號153,(1987.2),頁22-23。 
1987.2沈清松《中國論壇》〈生活秩序、文化產品與環境規劃〉273期頁40-42。 
1987.3沈清松《幼獅通訊社稿》〈青年在時代的轉捩點上〉總號9879期,(1987.3),頁7-9。 
1987.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敬答 陸達誠教授的書評〉14卷4期,(1987.4),頁72-72。 
1987.4沈清松《鵝湖月刊》〈關於詮釋學的譯名商榷〉142期,(1987.4),頁52-52。 
1987.4陸達誠《哲學與文化》書評:《現代哲學論衡》14卷4期,(1987.4),頁67。 
1987.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敬覆 項退結教授的書評〉14卷5期,(1987.5),頁69-71。 
1987.5項退結《哲學與文化》書評:《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14卷5期,(1987.5),頁66。 
1987.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莊子的人觀〉14卷6期總號157,(1987.6),頁13-23。 
1987.6沈清松《自由青年》〈擴大理性的同心圓〉77卷6期,(1987.6),頁14-16。 
1987.6項退結《哲學與文化》書評:《物理之後》書評與答辯後記14卷6期,(1987.6),頁71。 
1987.9沈清松《鵝湖月刊》〈「詮釋學」譯名討論附筆〉147期,(1987.9),頁16-17。 
1987.10.1沈清松《地理學訊》〈與地理系同學談現象學方法〉第13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社1987.10),頁33-40。 
1987.11沈清松《東方雜誌》〈飆車問題的原因與解決〉21卷5期,(1987.11),頁10-12。 
1987.12沈清松《商業周刊》〈西齊弗的心靈〉4期,(1987.12),頁83。 
1987.12沈清松《文星》〈暴發戶唸缺德經:富裕社會中的道德貧窮〉114期,(1987.12),頁28-32。 
1987.12沈清松《報學》〈新聞自由的哲學基礎〉7卷9期,(1987.12),頁98-99。 
1988.1沈清松《中國論壇》〈知識分子﹑言論自由與哲學理念〉25卷8期總號296,(1988.1),頁20-23。 
1988.1沈清松《東方雜誌》〈原始儒家與民主思想〉21卷7期,(1988.1),頁12-19。 
1988.1沈清松《自由青年》〈後現代不是現代的結束〉79卷1期總號701,(1988.1),頁17-23。 
1988.2沈清松《新聞學研究》〈言論自由的哲學基礎〉40期,(1988.2),頁1-13。 
1988.3沈清松《臺北評論》〈一個思想偏航的旅程[後現代狀況]〉4期,(1988.3),頁225-230。 
1988.3沈清松《幼獅通訊社稿》〈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的調適之道〉總號1048期,(1988.3),頁22-24。 
1988.4黃國光;王志文;周添城;余德培;丁守中;王莉莉;莊萬壽;李永熾;陳百忠;沈清松《中國論壇》〈兩岸交流與大陸政策〉26卷2期總號302,(1988.4),頁7-29。 
1988.4沈清松《宗教世界》〈莊子的人觀〉9卷3期總號35,(1988.4),頁25-32。 
1988.4沈清松《中國論壇》〈建立積極而整合的大陸政策原則〉26卷2期總號32,(1988.4),頁7-29。 
1988.5沈清松《幼獅月刊》〈當代思潮與人生方向〉425期,(1988.5),頁8-11。 
1988.6沈清松《地理教育》〈漫談現象學〉第14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會1998.6),頁14-110。 
1988.7周添城;沈清松;李祖琛;楊泰順《中國論壇》〈總評國民黨十三全會〉26卷8期總號308,(1988.7),頁26-39。 
1988.8沈清松《光華》〈資訊化歷程中的文化隱憂〉13卷8期,(1988.8),頁76-77。 
1988.8沈清松《東方雜誌》〈文化發展與社會力的轉化〉復刊二13卷2期,(1988.08),頁11-13。 
1988.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存有與人性:祁爾松[Etienne Gilson]論中世紀哲學精義〉15卷9期總號172,(1988.9),頁30-32。 
1988.10沈清松《中國論壇》〈儒學與現代民主之前景〉27卷1期總號313,(1988.10),頁32-35。 
1988.10沈清松《自由青年》〈儒學與現代民主之前景〉80卷4期總號710,(1988.10),頁18-25。 
1988.10沈清松《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古典馬克斯主義與西方馬克斯主義〉3卷4期,(1988.10),頁1-12。 
1988.10沈清松《哲學年刊》〈Tao and Man: Chuang Tzu’s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Man〉6期,(1988.10),頁205-215。 
1988.10.1沈清松《幼獅通訊社稿》〈正視當前社會瀰漫的功利思想〉總號1139期,(1988.10),頁4-6。 
1988.11沈清松《幼獅文藝》〈哲學與文學〉68卷5期總號419,(1988.11),頁57-65。 
1988.11沈清松《中央月刊》〈功利風氣的形成與對治之道〉21卷11期,(1988.11),頁88-89。 
198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老子的形上思想〉15卷12期總號175,(1988.12),頁22-30。 
1989.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理性的四個層次〉16卷1期總號176,(1989.1),頁45-47。 
1989.1余光中;沈君山;吳建國;沈清松《自由青年》〈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專輯〉=〈純粹理性的召喚〉81卷1期總號713,(1989.1),頁4-23。 
1989.3沈清松《國家政策季刊》〈評〈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影響之探討〉〉1期,(1989.3),頁70-72。 
1989.3沈清松《幼獅月刊》〈你在追尋什麼?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生命的花朵更馨香〉435期,(1989.3),頁4-20。 
1989.3沈清松《公共電視季刊》「公視座談」及〈今夜我來說故事〉,(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89.3),頁14-15。 
1989.5沈清松《健康世界》〈器官移植與自我的同一性〉41期總號161,(1989.5),頁73-77。 
1989.5沈清松《政治大學哲學叢刊》〈邁向美的存有論-莊子論美〉,(一),頁117-131。 
1989.5沈清松《婦友》評孫運璿〈一位篤實的宰相〉革新第45期,(1989.5),頁44。 
1989.7沈清松《文訊》〈讀傅佩榮《朝雨輕塵》〉6期總號45,(1989.7),頁80-81。 
1989.10沈清松《自由青年》〈找回失落的指南針:如何重建中國人的價值觀〉82卷4期總號722,(1989.10),頁6-13。 
1989.10.1沈清松《政大體育》〈體育的現代意義〉4期,(1989.10),頁1-2。 
1990.1沈清松《理論與政策》〈當前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4卷2期總號14,(1990.1),頁104-111。 
1990.1沈清松《自由青年》〈期待與展望-哲思中的民國七十九年〉83卷1期,(1990.1),頁6-11。 
1990.2沈清松《東方雜誌》〈莊子論美〉23卷8期,(1990.2),頁16-22。 
1990.3沈清松《戶外遊憩研究》〈休閒觀念與人生價值〉3卷1期,(1990.3),頁31-36。 
1990.4沈清松《一銀月刊》〈言論自由〉35卷4期總號358,(1990.4),頁30-32。 
1990.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科技的倫理問題〉17卷5期總號192,(1990.5),頁442-450。 
1990.5沈清松《自由青年》〈中國人價值理想的再生〉83卷5期總號729,(1990.5),頁32-37。 
1990.5 Dr. M. Schooyans 著,沈清松譯,《東方雜誌》〈戈巴契夫,東歐變局與對歐策略〉復刊二13卷11期,(1990.5),頁56-58。 
1990.6沈清松《選才》〈聯考與人格成長〉1卷1期,(1990.6),頁13-14。 
1990.7沈清松《理論與政策》〈發揮道德與宗教力量以整建社會秩序〉4卷4期,(1990.7),頁1-5。 
1990.8沈清松《教師天地》〈科技時代的道德教育〉雙月刊「現代教育思潮」專題四17期,(1990.08),頁40-47。 
1990.12沈清松《文訊》〈文化教育的重要性〉23期總號62,(1990.12),頁74-75。 
1991.1沈清松《中國論壇》〈春蠶到死絲方盡﹣﹣論馮友蘭協調中西新舊的哲學〉31卷4期總號364,(1991.1),頁89-93。 
1991.2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邏輯實證論的哲學〉上1卷5期總號5,(1991.2),頁190-201。 
1991.2沈清松《孔孟月刊》〈儒家思想與科技發展〉29卷6期總號342,(1991.2),頁3-12。 
1991.4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邏輯實證論的哲學〉中1卷6期,(1991.4),頁171-184。 
1991.4沈清松《二十一世紀》〈同情的了解、對比的自覺〉 4期,(1991.4), 頁9-11。 
199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未來中國哲學研究的展望〉18卷5期總號204,(1991.5),頁392-397。 
1991.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的未來展望〉18卷5期,(1991.5),頁392-400。 
1991.6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邏輯實證論的哲學〉下2卷1期,(1991.6),頁200-206。 
1991.6沈清松《教師天地》〈談科際整合〉52期,(1991.6),頁34-37。 
1991.6沈清松《中央月刊》〈美的饗宴〉24卷6期,(1991.6),頁120-121。 
1991.6沈清松《聯合文學》〈狐疑﹑解放﹑邁向體系﹣﹣十二世紀末的思想趨勢〉7卷8期總號80,(1991.6),頁32-36。 
1991.6沈清松《政大哲學》〈現象學及詮釋學、分析哲學--對語言哲學論點之異同〉第22期,(台北:政大哲學系刊委會1991.6),頁3-18。 
1991.9沈清松、余安邦《漢學研究通訊》〈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紀實〉10卷3期,(1991),頁189-202。 
1991.9沈清松《國立編譯館通訊》〈評析新加坡「儒家倫理」課程〉5卷1期總號14,(1991.9),頁11-18。 
1991.10.1沈清松《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漢墓出土黃帝四經所論道法關係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0),頁435-454。 
1991.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胡塞爾論位格之構成〉18卷11期總號210,(1991.11),頁995-1006。 
199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儒學與基督宗教的會通〉18卷12期總號211,(1991.12),頁1075-1086。 
1991.12沈清松《科學發展月刊》〈基礎研究新領域推展簡介﹣﹣科技發展的倫理學研究〉19卷12期,(1991.12),頁1828-1830。 
1992.2沈清松《空大學訊》〈「西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課程介紹〉(1992年版)95期,(1992.2),頁54-55。 
1992.3沈清松《東吳哲學傳習錄》〈老子的批判哲學〉1期,(1992.3),頁13-21。 
1992.5沈清松《觀光教育》〈儒家思想與科技發展〉11卷2期,(1992.5),頁2-12。 
1992.5沈清松《哲學雜誌》〈臺灣的文化問題和文化發展〉1期,(1992.5),頁34-51。 
1992.5沈清松《哲學雜誌》〈評[Arthur Utz]《三條路哲學–新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1期,(1992.5),頁126-131。 
1992.9沈清松《科學發展月刊》〈總統府  國父紀念月會沈清松博士專題演講﹣﹣「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20卷9期,(1992.9),頁1159-1165。 
1992.9沈清松《哲學雜誌》〈阿爾杜塞  ﹝Althusser﹞的政治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評估〉2期,(1992.9),頁10-42。 
1992.9沈清松《哲學雜誌》〈書評:柯雄文《倫理論辯》〉2期,(1992.9),156-158頁。 
1992.10沈清松《人事月刊》〈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15卷4期總號86,(1992.10),頁8-18。 
1992.11沈清松《教育資料文摘》〈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178期,(1992.11),頁77-88。 
1992.12沈清松《國魂》〈充實休閒生活協助文化發展–六年國建文化建設方案評析〉565期,(1992.12),頁33-35。 
1993.1沈清松《哲學雜誌》〈評[C. L. She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Utilitarianism?]《效益主義新探》〉3期,(1993.1),頁230-235。 
1993.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老子的知識論〉20卷1期總號224,(1993.1),頁98-107。 
1993.1沈清松《哲學雜誌》〈中國哲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發展〉3期,(1993.1),頁110-129。 
1993.4沈清松《哲學雜誌》〈從現代到後現代〉4期,(1993.4),頁4-25。 
1993.6Newcomer,K. E.《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質的方法對量的方法:論辯或交談〉1期,(1993.6),頁19-32。 
1993.6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詮釋學方法評介〉1期,(1993.6),頁5-17。 
1993.6沈清松《哲學雜誌》〈創造性的對比與中國文化的前景〉5期,(1993.6),頁48-71。 
1993.9沈清松《中央月刊》〈「生命共同體」簡釋〉26卷9期,(1993.9),頁50-51。 
1993.10沈清松《空大學訊》〈「西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課程介紹〉(1993年版)126期,(1993.10),頁24-25。 
1993.10沈清松《觀光教育》〈科技發展的倫理道德〉12卷2期,(1993.10),頁2-12。 
1993.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項退結教授著《人之哲學》評析〉20卷11期總號234,(1993.11),頁1072-1079。 
1994.3沈清松《通識教育》〈大學生的人生視野與人生哲學課程〉1卷1期總號1,(1994.3),頁21-34。 
1994.5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1期,(1994.5),頁19-34。 
1994.10沈清松《哲學雜誌》〈評《儒家哲學新論》〉10期,(1994.10),頁198-203。 
1994.12沈清松《文化中國》〈關於科學新典範的哲學思考〉1卷3期,(1994.12),頁65-71。 
1995.1沈清松《哲學雜誌》〈真實、重複與未完成–司徒立的繪畫哲學〉11期,(1995.1),頁40-49。 
1995.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一個道德形上學的源起–布隆德[Maruice Blondel]的行動哲學〉22卷3期總號250,(1995.3),頁217-227。 
1995.4 《哲學雜誌》〈儒家倫理的現代化〉12期,(1995.4),頁4-35。 
1995.4沈清松《哲學雜誌》〈科學新典範探索–一個立基於中國哲學的思考〉12期,(1995.4),頁184-205。 
1995.5沈清松《哲學論集》〈一個道德形上學的源起–布隆德[Maurice Blondel]的行動哲學〉28期,(1995.5),頁207-227。 
1995.7傅偉勳《哲學雜誌》〈道家智慧與當代心靈–超脫心靈、齊物心靈與環保心靈的哲理奠基〉13期,(1995.7),頁4-35。 
1995.7沈清松《哲學雜誌》〈評《蘇菲的世界》[Jostein Gaarder著  蕭寶森譯 ?Sophie&apos;s World?]〉13期,(1995.7),頁244-247。 
1995.9沈清松《學前教育》〈營造可游可居的生活空間–序<失巷的文明>〉18卷6期,(1995.9),頁22。 
1995.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22卷11期總號258,(1995.11),頁975-992。 
1995.11沈清松《交流》〈臺灣文化發展五十年–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24期,(1995.11),頁11-16。 
1995.11 《哲學雜誌》〈它者、慾望與言說–佛教文化哲學初探〉14期,(1995.11),頁4-38。 
1995.11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Carnap’s Program of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2期,(1995.11),頁1-20。 
1996.3沈清松《通識教育》〈當代哲學的思惟方法〉3卷1期,(1996.3),頁61-89。 
1996.3沈清松《哲學雜誌》〈在主體哲學的廢墟中重估自我──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述評〉15期,(1996.3),頁4-21。 
1996.5沈清松《丘海季刊》〈康有為的倫理思想評析〉45期,(1996.5),頁25-35。 
1996.6沈清松《通識教育》〈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3卷2期,(1996.6),頁1-17。 
1996.6沈清松《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9期,(1996.6),頁101-104。 
1996.7沈清松《文訊》〈談今後文化發展方向〉91期總號129,(1996.7),頁24-25。 
1996.8沈清松《哲學雜誌》〈哲學在臺灣發展的現況與展望〉17期,(1996.8),頁4-19。 
1996.8沈清松《教育研究:後現代思潮與教育》〈從現代到後現代談教育改革-專訪政治大學哲學系沈清松教授〉第50期,(台北:教育研究雜誌社),,(1996.08),頁8-11。 
1996.80 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文子》的道論──兼論其與《老子》的比較〉23卷8期總號267,(1996.08),頁1857-1870。 
1996.11沈清松《哲學雜誌》〈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18期,(1996.11),頁134-155。 
1996.12沈清松《本土心理學研究》〈關於心理學本土化[評余德慧〈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6期,(1996.12),頁212-217。 
1996.12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三層存在關係與充量和諧論〉3期,(1996.12),頁1-31。 
1997沈清松《第九屆「亞洲展望」研討會論文集》〈海洋文明與亞太文化的未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7),頁89-111。哲學雜誌 
1997.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覺悟與救恩–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交談〉24卷1期總號272,(1997.1),頁2-19。 
1997.2沈清松《哲學雜誌》〈情緒智商與實踐智慧〉19期,(1997.2),頁4-15。 
1997.2沈清松;林鎮國《哲學雜誌》〈我在故我思,無物似情濃–紀念傅偉勳的一次對談〉19期,(1997.2),頁120-141。 
1997.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敬覆高凌霞教授〉24卷3期,(1997.3),頁294-295。 
1997.3沈清松《理論與政策》〈從簡樸生活與環保哲學論心靈改革關係〉11卷2期總號42,(1997.3),頁39-49。 
1997.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表象、交談與身體–論密契經驗的幾個哲學問題〉24卷3期總號274,(1997.3),頁262-274。 
1997.4沈清松《國魂》〈不讓心靈惹塵埃〉617期,(1997.4),頁12-14。 
1997.5沈清松《兩岸文教交流簡訊》〈心靈改革與兩岸文化交流〉5期,(1997.5),頁2-7。 
1997.6沈清松《哲學論集》〈表象、交談與身體–論密契經驗的幾個哲學問題〉30期,(1997.6),頁37-58。 
1997.7沈清松《文訊》〈總結經驗,探闢未來之道–兩岸文化交流十年的檢討與展望〉1期總號141,(1997.7),頁23-28。 
1997.8沈清松《哲學雜誌》〈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21期,(1997.8),頁232-254。 
1997.8沈清松《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8卷2期總號44,(1997.8),頁6-17。 
1997.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復全之道–意義、溝通與生命實踐〉24卷8期總號279,(1997.8),頁725-737+808-809。 
1997.8沈清松《文訊》〈寄盼於未來將成立的文化部〉2期總號142,(1997.8),頁35-36。 
1997.11沈清松《哲學雜誌》〈卡納普[R. Carnap]的建構方案與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22期,(1997.11),頁24-45。 
1997.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樞紀念孔子誕辰典禮講詞–孔子思想的現代詮釋〉24卷11期總號282,(1997.11),頁1104-1109。 
1997.11沈清松《哲學雜誌》〈[評Fritz Wallner著  王榮麟  王超?譯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ve Realism?]《建構實在論》〉22期,(1997.11),頁224-239。 
1997.12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Strangification, Rationality and Reasonableness–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Psychotherapy〉4期,(1997.12),頁37-57。 
1997.12 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外推、理性與講理〉3期,(1997.12),頁37-58。 
1998.00 沈清松《中華民國史社會誌》〈倫理道德與價值體系〉,(台北:國史館1998),第八章頁761-819。 
1998沈清松《心靈教育參考文集》〈從簡樸生活與環保哲學論心靈改革關係〉,(台北:教育部1998),頁40-53。 
1998.2沈清松《哲學雜誌》〈海洋文明與亞太文化的未來–一個關於文化差異與區域整合的思考〉23期,(1998.2),頁70-93。 
1998.2沈清松《哲學雜誌》〈「聞問課程」–一個跨越文化差異的教育實驗〉23期,(1998.2),頁4-6。 
1998.3沈清松《通識教育》〈情意發展與實踐智慧〉5卷1期,(1998.3),頁65-84。 
1998.3沈清松《東南學術》〈從傳統文化到大學教育改革〉第3期,(1998.3),頁21-22。 
1998.4沈清松《科學教育月刊》〈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209期,(1998.4),頁13-22。 
1998.4沈清松《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自我檢測  確認方向–對國家文藝基金會八十六年度業務調查報告的幾點觀察〉8期,(1998.4),頁12-13。 
1998.5沈清松《科學教育月刊》〈論複製人的倫理問題(問題與回答)〉210期,(1998.5),頁33-36。 
1998.5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公民德行的陶成〉25卷5期總號288,(1998.5),頁406-418+492-493。 
1998.8沈清松《文訊》〈談科技島與文化國的接軌問題〉154期,(1998.8),頁27-29。 
1998.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非哲學專長教師講授專業倫理學的倫理認知〉25卷8期總號291,(1998.8),頁690-705+789。 
1998.8沈清松《農訓雜誌》〈生物科技的人文省思–以複製人的倫理考量為例〉15卷8期,(1998.8),頁60-63。 
1998.8沈清松《中外醫學哲學》〈有何倫理判準支持複製人?〉1卷3期,(1998.08),頁125-143。 
1998.12沈清松《漢學研究》〈由名學走向儒學之路–陳大齊對臺灣儒學的貢獻〉16卷2期總號32,(1998.12),頁1-27。 
1999.1沈清松《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科技、文化與大學教育改革〉5期,(1999.1),頁263-279。 
1999.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26卷4期總號299,(1999.4),頁298-316+388-389。 
1999.4沈清松《東吳哲學學報》〈自然、科技與人文精神–一個開放的人文主義觀點〉4期,(1999.4),頁239-262。 
1999.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即有限而無窮、即內在而超越–李震對哲學的基本關懷〉26卷10期總號305,(1999.10),頁931-940+998。 
2000.1沈清松《哲學雜誌》〈跨世紀中國哲學之展望〉31期,(2000.1),頁4-7。 
2000.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世紀之交的科學哲學–「十一屆國際邏輯、方法學與科學哲學大會」評述〉27卷1期總號308,(2000.1),頁87-101。 
2000.4沈清松《東吳哲學學報》〈Humanis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5期,(2000.4),頁279-325。 
2000.5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1期,(2000.5),頁3-24。 
2000.6沈清松《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痛苦、惡與非意志–對呂格爾意志哲學的評析與檢討〉7期,(2000.6),頁1-21。 
2000.7沈清松《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數學、可普性與中西比較–對劉君燦先生宏文的回應〉1卷2期,(2000.7),頁10-15。 
2000.8沈清松《漢學研究通訊》〈斯德歌爾摩「文化詮釋」學術研討會議評述〉19卷3期總號75,(2000.8),頁416-420。 
2000.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在批判、質疑與否定之後–後現代的正面價值與視野〉27卷8期總號315,(2000.8),頁705-716+805。 
2001.1沈清松《臺北利氏學社年刊》〈中西自然觀的哲學省思–兼論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4期,(2001.1),頁120-144。 
2001.2沈清松《鵝湖月刊》〈展望宋明儒學研究的幾點淺見〉26卷8期總號308,(2001.2),頁14-16。 
2001.3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建構體系與感謝他者–紀念朱子辭世八百週年〉28卷3期總號322,(2001.3),頁193-205+284。 
2001.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哲學學門成就評估與學術期刊評鑑〉28卷6期總號325,(2001.6),頁575-580。 
2001.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解構到重建–民國以來價值體系的變遷與展望〉28卷12期總號331,(2001.12),頁1087-1108+1179。 
2002.1汪琪;沈清松;羅文輝《新聞學研究》〈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70期,(2002.1),頁1-15。 
2002.2沈清松《臺北利氏學社年刊》〈From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to Politics of Mutual Enrichment〉5期,(2002.2),頁113-125。 
2002.5沈清松《哲學雜誌》〈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38期,(2002.5),頁26-36。 
2002.5沈清松;傅佩榮《哲學雜誌》〈新世紀青年應有的文化觀與道德觀〉38期,(2002.5),頁38-69。 
2003.12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生命成長與宗教信仰〉8期,(2003.12),頁17-38。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導言:政治、哲學與公共領域〉31卷6期,(2004.6),頁1-3。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慎到政治哲學中的「公共性」〉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5-22。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麥可.哈特、涅格利《全球統治》〉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109-112。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宋榮培《中國社會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105-108。 
2004.6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談士林哲學的研究方向」演講紀錄〉31卷6期總號361,(2004.6),頁163-184。 
2004.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愛瑞傑納的「神鷹靈音」及其密契思想〉31卷12期總號367,(2004.12),頁25-42。 
2004.12沈清松《中山人文學報》〈感性、表象與崇高〉19期,(2004.12),頁1-15。 
2004.12Eriugena,Johannes Scotus《哲學與文化》〈神鷹靈音〉31卷12期總號367,(2004.12),頁43-59。 
2005.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32卷9期總號376,(2005.9),頁61-78。 
2005.10.1蘇隆德、馬競松、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情感的合理性〉32卷10期,(2005.10),頁35-66。 
2005.10.1Ronald de Sousa、馬競松、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近十年來情感哲學研究成果評介〉32卷10期,(2005.10),頁147-156。 
2005.10.1華爾納、鄧元尉、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心理與倫理:一個心理學哲學範例〉32卷10期,(2005.10),頁21-33。 
2005.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蘇隆德(Ronald de Sousa):《情感的理趣》(Rationality of Emotion)〉32卷10期總號377,(2005.10),頁137-140。 
2005.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大腦、情感與情意發展〉32卷10期總號377,(2005.10),頁119-135。 
2006.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隱喻、敘事與存在〉33卷10期總號389,(2006.10),頁21-36。 
2006.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沈秀臻:《影像人間.人間影像》〉33卷10期總號389,(2006.10),頁147-149。 
2006.11沈清松《漢學研究通訊》〈近二十五年來哲學在臺灣的發展〉25卷4期總號100,(2006.11),頁1-12。 
2006.12 沈清松《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Globalization, Christianity and Confucianism A Dynamics of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Dialogue〈全球化、基督教與儒家:一種哲學與宗教對話的動力學〉2期,(2006.12.1),15-140。 
2007.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的運動–以《莊子.齊物論》為例〉34卷11期總號402,(2007.11),頁7-30。 
2008.8沈清松《基督信仰之生命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從後現代省思天主教來華外推策略〉,(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08),頁310-338。田默迪主編 
2008.12沈清松;劉千美《哲學與文化》〈導言:道德、理性與信仰:紀念賴醉葉教授〉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1-4。 
200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道德、理性與信仰-紀念賴醉葉(Jean Ladrière)先生〉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5-22。 
200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賴醉葉(Jean Ladri?re):《理性的希望》(L&apos;Esp?rance de la Raison)〉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129-132。 
2008.12賴醉葉《哲學與文化》〈物理實在–一個現象學考察〉35卷12期總號415,(2008.12),頁115-127。 
2009沈清松、何光滬、楊熙楠編《漢語神學讀本》〈外推與交談:一些當代脈絡的討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暨道風書社2009),頁822-839。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叢刊 
2009沈清松、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化、文明對話與宋美齡精神〉,(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頁617-631。), 
2009.7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上帝之知的哲學論述:與佛智的比較研究〉36卷7期總號422,(2009.7),頁95-113。 
2009.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隱喻到崇高–中、法美學對話的幽徑之一〉36卷10期總號425,(2009.10),頁35-53。 
2010.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羅格廉、衣昂:《無為的隱密世界》〉37卷9期總號436,(2010.9),頁135-139。 
2010.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休閒與自由 : 在科技產品與多元他者網絡中的論述〉37卷9期總號436,(2010.9),頁91-104。 
2010.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導言:「士林哲學在中國」專題〉37卷11期,(2010.11),頁1-4。 
2010.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與現代性困境的超克〉37卷11期總號438,(2010.11),頁5-22。 
2009.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第六冊中譯本〉37卷11期總號438,(2010.11),頁151-154。 
2011.00 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隱喻到崇高─中法美學相遇幽徑之一〉,(台北:學生書局2011),頁225-246。汪文聖主編 
201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學界演講:「時間:聖奧古斯丁《懺悔錄》第十一書評析」〉38卷1期,(2011.1),頁151-183。 
201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多瑪斯自然法與老子天道的比較與會通〉38卷4期總號443,(2011.4),頁85-105。 
2011.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哲學百年發展–現代性的探索、形成與超越〉38卷4期,(2011.4),頁85-15。 
2011.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關於文化傳輸的哲學考量〉38卷10期總號449,(2011.10),頁3-21。 
2011.10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貝當古:《跨文化哲學–對世界的異類思考》〉38卷10期總號449,(2011.10),頁157-160。 
2012.1沈清松《通識在線》〈說西道中–從二元對立到相潤相豐〉38期,(2012.1),頁8-10。 
2012.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空間、山水與雲氣:對中國山水畫論與古代宇宙論的哲思〉39卷11期總號462,(2012.11),頁77-94。 
2013.6沈清松《漢學研究》〈「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專輯導言〉31卷2期,(2013.6),頁1-5。 
2013.6沈清松《漢學研究》〈五十年來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與海外華人生命意義構想〉31卷2期總號73,(2013.6),頁7-34。 
2013.7沈清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哲学门》〈中华现代性的哲学奠基与百年来的中国哲学〉2013卷01期,(2013.7),頁95-121。 
2014.4沈清松《南國學術》〈探索與展望:從西方現代性到中華現代性〉2014卷1期,(2014.4),頁103-114。 
2014.5沈清松《鵝湖月刊》〈「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紀念唐君毅先生」鵝湖論壇紀錄〉上39卷11期總號467,(2014.5),頁29-43。 
2014.6沈清松《鵝湖月刊》〈「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紀念唐君毅先生」鵝湖論壇紀錄〉下39卷12期總號468,(2014.6),頁59-64。 
2014.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形上學的起點:超驗多瑪斯主義與中國哲學〉41卷9期總號484,(2014.9),頁3-23。 
2014.1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古典儒家中詩的詮釋學與智慧〉41卷11期總號486,(2014.11),頁121-139。 
2015.3沈清松《中華團體心理治療》〈解構、建構與重生:從身體中的欲望談起〉21卷1期,(2015.3),頁3-28。 
2015.10沈清松《南國學術》〈利瑪竇來華啟動“相互外推”策略之檢討–以早期耶穌會士與華人教友的論述為例〉2015卷4期,(2015.10),頁27-43。 
2015.12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身體、社會參與和靈修〉16卷1期總號31,(2015.12),頁107-141。 
2015.12沈清松《宗教哲學》〈人與終極真實的合一:中國靈修與基督宗教密契論之比較〉74期,(2015.12),頁1-18。 
2016.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論梵二之後天主教的本地化:以中華新士林哲學為例釋〉43卷2期總號501,(2016.2),頁19-38。 
2016.3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人的位格、愛與正義:高科技時代的倫理基礎與實踐〉16卷2期總號32,(2016.3),頁195-224。 
2016.6沈清松《鵝湖月刊》〈為整全理性找尋並指引希望:兼融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新儒家劉述先〉41卷12期總號492,(2016.6),頁4-6。 
2016.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從跨文化哲學觀點看鄔昆如教授的比較倫理學〉43卷9期總號508,(2016.9),頁41-54。 
2016.11沈清松《輔仁宗教研究》〈從外推策略看第三千禧年天主教本土化〉17卷1期總號33,(2016.11),頁127-144。 
2017.40 沈清松、周明泉《哲學與文化》〈導言:宗教與公共論域專題--宗教在公共論域中應扮演的角色〉44卷4期,(2017.4),頁1-4。 
2017.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書評:泰勒(Charles Taylor)等人主編,《教會與信眾:世俗年代的歧離》〉44卷4期總號515,(2017.4),頁147-152。 
2017.4沈清松《二十一世紀》〈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從後現代重新審視〉160期,(2017.4),頁67-79。 
2017.4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公共領域中宗教交談的方法論檢討與展望〉44卷4期總號515,(2017.4),頁5-24。 
2017.9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趙雅博從西方迂迴論述中華文化的現代化〉44卷9期總號520,(2017.9),頁5-19。 
2018.1沈清松《哲學與文化》〈身體、隱喻與對話:從《莊子》到《老子中經》的道家靈修與論述〉45卷1期總號524,(2018.1),頁125-144。 
2018.4謝林德;汪履維;沈清松;林建福《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視野與結構【回應與討論】〉59期,(2018.4),頁45-62。 
2018.4沈清松《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視野與結構、動力與發展〉59期,(2018.4),頁3-44。 
2018.4吳家瑩;黃藿;沈清松;林麗珊;林建福;莊勝義;曾漢塘《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動力與發展--生命成長與人格陶成【回應與討論】〉59期,(2018.4),頁103-126。 
2018.4沈清松《市北教育學刊》〈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動力與發展--生命成長與人格陶成〉59期,(2018.4),頁63-102。 
2018.80 沈清松、周明泉《哲學與文化》〈導言:天主教社會哲學專題〉45卷8期,(2018.8),頁1-4。 
2018.8沈清松《哲學與文化》〈天主教社會哲學的形上基礎及其本地化〉45卷8期總號531,(2018.8),頁5-25。 
2018.11沈清松《鵝湖月刊》〈臺灣精神與中國哲學的未來〉44卷5期總號521,(2018.11),頁3-17。 
2018.12沈清松《哲學與文化》〈于斌論終極真實與宗教交談〉45卷12期總號535,(2018.12),頁3-19。 

中文專書

年代作者專書名稱                    出版資訊                                
1984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 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290 頁 。增訂改版(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10),344頁。
1985沈清松《為現代文化把脈》(台北:光啟出版社,1985)
1985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1987.1沈清松《物理之後 — 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
1989沈清松《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台北:華視出版社,1989),頁64。
1989沈清松《站在時代的轉捩點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
1990沈清松《科技、人文價值與後現代》(台北:社會大學,1990)
1991沈清松,主編並序《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1992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1993.00沈清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3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簡體字版,213.3.1), 264頁。
1995沈清松主編並序 《中國大陸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研究發展委員會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1995),
1995.00沈清松主編並序《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1995),
1996.00沈清松《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台灣書店,1996) 
1996.00沈清松《人我交融 — 自我成熟與人際關係》(台北:洪建全基金會,1996) 
1996.5沈清松主編《時代心靈之鑰-當代思想人物系列》(台北:正中出版社,1996526)。
1997沈清松《建構實在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1997沈清松,主編並序《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1997),
1999沈清松,主編並序《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1999沈清松,主編並序《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1999沈清松《亞里斯多德作品選讀 :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台北:誠品, 1999),頁222 。
2000沈清松《呂格爾》(台北:東大書局,2000)
2001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2001.6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6),
2002沈清松,主編並序《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002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2003沈清松《科技與文化》(台北:空中大學,2003),
2004沈清松《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台北:五南,2004)
2004沈清松《對他者的慷慨:中華文化、基督宗教與外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2004沈清松,三專章主編並序《哲學概論》簡體(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簡體字版
2004.1沈清松,主編並序《心靈轉向》(原名《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
2005.5沈清松《沈清松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006.2沈清松,審定主編並序,蘇隆德( Ronald de Sousa)原著,馬競松譯《情感的理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2009沈清松譯《中世紀哲學精神》(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9),簡體字版
2012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台北:五南,2012), 414頁。
2014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014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 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
2014沈清松《科技、人文與文化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
2014.6沈清松、楊開煌主編,沈清松並序《中華現代性的探索:檢討與展望》(台北:政治大學出版社, 2014.6).
2016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爾: 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6),
2017沈清松《返本開新論儒學》(貴州:孔學堂書局, 2017),簡體字版
2018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
2018.7沈清松、華爾納 《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台北:時英出版社,2018),
2019.10.1沈清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10)。